让医疗资源在大三亚多跑不让病人多转圈
“我侄女因意外导致股骨干骨折,膝盖韧带断裂,远距离就医不便,现在在本地就能治好。”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聘村村民符先生说,家门口就医不仅花费少了,而且免去了很多麻烦。符先生侄女的“幸运”得益于三亚中心医院(原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与保亭县人民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医联体的建立让医疗资源真正“跑”起来,让保亭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造福百姓。
上级融入式落地 让医疗资源“跑”起来
2018年10月31日,三亚中心医院与保亭县人民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旨在积极推进健康海南战略,认真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和分级诊疗,就近化解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看病难”。
“中午再也没时间睡觉了,还要常常跑回三亚做手术,但一看到保亭县人民医院的变化,还是很满足。”保亭县人民医院院长曾俊涛对三亚日报记者说道。医以济世,术贵乎精。他拿出了厚厚的日记,上面满满记录着从他来到保亭县人民医院后每日的工作日常。据他介绍,作为琼南首家三甲医院,三亚中心医院向保亭派了7名专家或学科带头人长驻,每周三还有5名专家到场进行短期帮扶,另外还有临时机动支援力量,涵盖骨关节外科、急诊科、放射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多个科室,开展专家门诊、手术示教、教学查房等技术帮扶和指导,通过传、帮、带全面提高保亭医疗技术水平。
“增强CT做起来了!”从三亚中心医院来到保亭县人民医院驻扎一年多的放射科主治医师李志伟介绍,16排CT是保亭县人民医院最贵的设备,以前却只用来做普通平扫,50%病灶会漏诊,90%病灶无法定性。经过多方努力、筹备、培训、宣传、动员,3月6日,该设备终于完成了第一例增强扫描检查,医疗资源得以更好利用。这既是保亭县人民医院放射科的一小步,也是医联体帮扶的一大步。
通过医联体帮扶,上级融入式落地,帮助基层医院培养人才,让医疗资源“跑”起来,提高县域医院临床服务能力,是实现分级诊疗的有效方法。
大医院“牵手”基层医院
让群众家门口把病治好
受医疗水平所限,此前保亭县人民医院极少开展骨科系列手术。去年,保亭县人民医院骨科一位工作人员的父亲发生小骨折,一家人考虑再三还是把老人送到远在200公里外的海口治疗。自从三亚中心医院与其医联体结对合作,上下级抱团取暖后,根据其业务需求,从好医生平台选派邓大坪等骨科专家前往保亭长期坐诊,开展临床诊疗和带教,使保亭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保亭成立医联体以来,我有机会接触到新的医学理念,直接跟班学习,受益匪浅,有信心以后逐步独立完成较为复杂的手术。”保亭县人民医院年轻医生邱茂松说道。长期以来,优质医疗资源往往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随着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牵手”,共建医联体,上级医院给予医疗救治、医疗保障、医学人才培养等帮扶,下级医院虚心接受学习,共同探索建立三亚新型医联体管理模式。
医联体帮扶显成效,为民健康保驾护航。“去年2月,保亭县人民医院做了56台手术,大部分是小手术。今年2月做了107台,不少都是三四级的复杂手术。”曾俊涛告诉记者,现保亭已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进一步缓解了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帮扶延伸式发展
力争实现大病不出县
让医疗资源与技术“多跑”,让病人“少跑”,引导有序医疗,是三亚力推医联体的初衷。
据了解,三亚中心医院计划在5年内帮助保亭县人民医院打造1-2个海南省省级重点专科;每年开展3-5项适宜技术或新技术;建立保亭县人民医院与三亚中心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网络体系,对保亭县人民医院麻醉、医学影像、心脑电图等临床医技科室进行帮扶,逐步达到诊断技术同质化;建立保亭急救体系;逐步完善医院人才建设和科室三级医师梯队建设,组建肾内科、新生儿科等科室,两年内建设成初具规模的保亭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使保亭县人民医院技术力量、设备条件、人员结构、科研能力等达到海南省同级医院先进水平,满足当地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让贫困县病人上来,不如让医生直接沉下去。”三亚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陈仲表示,接下来将通过落实健康扶贫和分级诊疗政策,逐步打造形成“大三亚”急救圈,就近化解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群众“看病难”;通过保亭县人民医院,主动向镇医院、村卫生院延伸服务功能,建立省内新型医联体管理模式,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加安全、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
(责编:刘杨、陈海燕)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312M1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