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人物」马克·奎恩 始于血的经验,搅动社会舆论场的“惯犯”
文丨郑啸川
图片提供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及马克·奎恩官网
当代文艺青年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博尔赫斯偏爱浪漫主义的身世,其小说中的角色总在寻找祖先,试图确认自我的身份。“身份”也是贯穿英国当代先锋艺术家马克·奎恩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的重要字眼。
艺术家 马克·奎恩与雕塑《图腾》
从1991年绵延到2019年的面包手
并非强行关联,《歧路之园》(通常译为《小径分叉的花园》)是一则由博尔赫斯创作的带有科幻色彩的侦探小说,也是奎恩的作品之一。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马克·奎恩首次中国个展“皮相之下”的展厅中不时飘来面包的香味,那是工作人员在烘焙作品《歧路之园》的组成部分——不断增加数量的“面包手”。待到展览结束之际,展厅也许会布满面包手,这在奎恩看来是构建了艺术家身份的索引图案。早在1991年,奎恩就制作过很多面包手。在面团上印上手掌,刻上掌纹。在烘焙过程中面团膨胀,不受控制地鼓起或坍塌,出炉后形成截然不同的形态。这种不可预知的变化令奎恩深深着迷。此次他还将一个25年前制作的面包手扫描放大,铸铜形成巨大的“丰碑”。3D扫描技术还原了全麦面包粗粝的质感,近似被风化的古老岩石,奎恩将之命名为《图腾》。
《歧路之园》每件180×150cm 面包 2019
展厅蜿蜒的面包脚印
“皮相之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厅现场
英国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
1964年出生的马克·奎恩是英国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与达明·赫斯特、翠西·艾敏、克里斯·奥菲利等齐名。曾被冠名“年轻英国艺术家”的一代现已步入中年,正是他们在当时改变了曾经萎靡的英国当代艺术,使得伦敦一跃而起可以与纽约并驾齐驱,成为世界级的艺术中心,也使得艺术家这个群体在毕加索之后再次成为媒体所关心的“超级明星”。
《自我》208×63×63cm 艺术家的血液、不锈钢、有机玻璃、制冷设备 1991-2011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马克·奎恩是世界级画廊白立方创始人杰伊·乔普林代理的首位艺术家(双方于2016年解约)。在乔普林创建白立方之前,他就帮助奎恩于1991年展出了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的作品《自我》。这是一件只要谈论奎恩就无法绕过的作品,也是他名声大振的起点。奎恩从自己身体中抽取9品脱的血液,再将自己的头建模、脱膜,然后注入血液,最终冷冻凝固。除此之外,奎恩每五年都会再造一颗新的“血头”,旧的“血头”会因时间流逝而日渐变质、衰老。在他看来,这就好像是荒诞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版本的伦勃朗自画像,一样是记录自己的病理和情绪,只不过在21世纪的背景下,他采用了更为现代化的手法而已。血液的选择是因为在致力于扩大雕塑材料的边界时,奎恩注意到这是一种源于自身体内,但毋需自我伤害就能轻易获得的材料。
《路易十六》78.8×71.1×50.8cm 铸铜、面包模具 1989
《玛丽·安托瓦内特》124.5×40.6×30.5cm 铸铜、面包模具 1989
从血液到面包,窥一斑而见全豹可以得知奎恩并非使用传统材料的艺术家。他的父亲是为国际计量局工作的物理学家。幼年的奎恩时常在父亲的实验室里流连忘返,尤其钟情于原子钟一样的精密仪器。这也为奎恩日后结合艺术与科技的创作埋下了伏笔。曾为威尔士雕塑家巴尼·弗拉纳根担当助手的经历让奎恩学会了制作青铜雕塑,但他显然更钟情于非传统材料的开拓和使用。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312Y3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