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坝县:四大亮点绘出民生生活幸福画卷
2019-03-13 14:51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62 次
华扎甲家由政府援建的暖棚
三月的阿坝高原,雪花飞絮。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阿坝县,无论是在学校,在医院,在县城,在产业园,在牧区,到处都是一幅“民生改善,幸福和谐”的崭新画卷。近年来,阿坝县通过一项项得之有效的措施以及在德阳政府的帮扶下,使阿坝民生改善,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近日,记者来到阿坝县走进德阿幼儿园、县人民医院、麦昆乡中低温食用菌基地、麦尔玛镇对德阳帮扶进行了实地采访,深深感受到了阿坝县的新变化。
徳阿幼儿园活动室—情景模拟小卖部
德阳援建助推德阿幼儿园教学质量提升
走进阿坝县德阿幼儿园,一阵阵欢快的叫卖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老板我需要一份包子”“好的,你先请坐。”这是两位4岁左右小朋友间的对话,他们正在德阿幼儿园的一楼活动室里开展情景模拟游戏。不大的活动室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分布着超市、医院、小明星大舞台、餐馆等情景模拟场所。该园幼教老师杨茜说:“让孩子们在这里进行情景模拟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增加孩子与社会的互动,以实现多元化的幼儿教育。”
德阿幼儿园原名阿坝县机关幼儿园,始建于1956年,2013年由德阳市人民政府全资援建德阿幼儿园项目,投资870万元,一个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框架结构局部三层,抗震设防力度6度,规划9个教学班的园区在201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该园现有教师37名,幼儿333名,共计解决贫困生24名。
“以前我们的校舍是一排排平房,孩子们的活动场所及项目都很局限,现在变化就太大了。”杨茜告诉记者,在德阳的对口帮扶下,园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孩子们拥有快乐童年创造了不可言语的条件,从以前只有几个孩子的情况到现在300多的生源,是德阿幼儿园幼儿教学质量提升的最大证明。
阿坝县人民医院医生正在关心膝关节术后恢复情况
建立远程病理会诊中心让群众享受高质量医疗资源
“来,腿伸直,弯曲一下……恢复得不错。”阿坝县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马良健正在了解3月6日刚做了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日白的术后基本情况。多年来,日白深受关节疾病的困扰,两年前,她在阿坝县人民医院接受了由德阳的医疗专家做的右腿膝关节置换术,恢复良好,今年她再次来到了阿坝县人民医院作了左腿的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特别的是这一次手术是由该院医生自主完成的。
由于气候、环境、水质等原因,阿坝县是大骨节病的高发区。为了切实帮助老百姓解决大骨节病这一健康问题,德阳市人民医院决定发挥传帮带作用,2017年6月22日在阿坝县人民医院开展了第一例膝关节置换术,29名患者受益。
救患者于疾苦,传医生于技术,在德阳市医疗专家的指导下,阿坝县人民医院积极专研,截至目前,已自主开展膝关节置换术12台。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前往成都治疗一般报销后会花费5至6万元,而在阿坝县做这台手术,贫困户仅会花费3000元左右,非贫困户的花费也仅在2万元左右。
此外,德阳市人民医院还在阿坝县人民医院开设了远程病理会诊中心。阿坝县人民医院病理科的医生将病理标本的切片通过专业的扫描设备传送至500公里以外的德阳市人民医院,再由德阳的高级专家出诊断报告,整个过程仅花费10几分钟。
德阳援藏医疗队组长张小为告诉记者,远程病理会诊中心的建立实现了医学资源、专家资源、技术设备资源和医学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共享,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从“输血”到“造血”,德阳市人民医院切实为阿坝县人民医院注入不竭的医疗技术,让阿坝群众就近享受了高质量的医疗资源。
村民拉措与伙伴正一起劳作
发展集体经济让群众过上了稳定又轻松的生活
将养料放置瓶中,再通过高温消毒后送去接菌种,最后将接好的菌种放进培育室,阿坝高原中低温食用菌基地的工人们有条不紊的忙碌着。
为何中低温食用菌基地会落户高原?基地负责人胡正君告诉记者,由于阿坝县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为加快推进阿坝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高原现代农业发展,2013年依托德阳援建的技术人才资源和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利用德阳援建资金6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资金200万元,400亩的高原中低温食用菌基地在该县麦昆乡建立了。
食用菌基地流转当地土地400亩,每年每亩租金400元,一年可为村民增收16万元。同时,2018年德阳市向尼门达村、蒙古村分别投入帮扶资金47.125万元和25.375万元在基地,采用“飞地”托管模式,两个村12个大棚每年分别培育大球盖菇3.25万箱、1.75万箱,当年所得收益分别为19.5万元、10.5万元,全部用于贫困户增收。
通过“扶贫资金资产化,资产股权化、股权收益扶贫”的新模式,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不仅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和增加集体积累,还有效带动了三个村的农牧民改变种植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带动群众学习生产技术,掌握生产技能。
“我们每天在这里务工有90元的收入,饮食还能得到解决,待遇很不错。”来自麦昆乡沃朗村的村民拉措提及自己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很开心。拉措和老公每年都有几个月时间在外打工,她在基地每天可以挣90元,她老公一天可以挣150元,夫妻俩一个月有六七千元的收入,和以前上山挖虫草比起来,现在的生活既稳定又轻松。
胡正君告诉记者,每年4月至11月将有至少60余名的本地群众在基地务工,帮助他们实现了就近就业,致富增收。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312Y4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