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役官兵定点帮扶:发展规模产业形成“造血

2019-03-15 09:28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14 次

下西岗村以前是山西省出了名的深度贫困村之一。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贫困发生率高。2016年,中部战区陆军某预备役师主动承担起村里38户贫困户的定点帮扶任务。预备役师专门派出的驻村扶贫工作队来了,但大部分村民在犹豫和观望。这时,王美云站了出来,后来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随着到村里参观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她又办起“追梦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预备役官兵定点帮扶:发展规模产业形成“造血

“共产党的政策好,精准扶贫致富早,小康社会快来到……”

晋北春日的阳光,透过下西岗村村民王美云家的窗户玻璃,照得屋子里暖洋洋的。王美云是“追梦农家乐”的老板,每次忙完了手中的活,她都会为宾客唱几首晋北民谣。

民谣均为王美云自创,讲述的是下西岗村在部队帮扶下,实现脱贫致富的故事。

下西岗村以前是山西省出了名的深度贫困村之一。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贫困发生率高。2016年,中部战区陆军某预备役师主动承担起村里38户贫困户的定点帮扶任务。

预备役师专门派出的驻村扶贫工作队来了,但大部分村民在犹豫和观望。这时,王美云站了出来,后来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随着到村里参观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她又办起“追梦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

从小,王美云就跟着家里老人学唱民谣。作为扶贫产业的参与者、受益者,王美云亲眼看着村产业园拔地而起,村容村貌越来越好,乡亲们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就自发编排了数十首“扶贫民谣”。最初,王美云只是在农家乐里为往来游客唱民谣;后来,乡亲们也自发开始传唱。

民谣一传十、十传百,也传到了预备役师官兵耳朵里。该师政治工作部秘书群联科科长段俊龙笑着说,从小到大听了很多民谣,还是觉得乡亲们唱的民谣最动听。

抗日战争年代,下西岗村曾是一片热土。1940年12月,日军得知下西岗村是八路军的军粮中转站,强令该村交粮,村民坚决抵制。日军随即包围了村庄,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下西岗惨案”。

1942年4月13日,“抗敌剧社”编剧兼演员方璧,在执行任务时遭日寇包围,牺牲在一棵老枣树下。时光荏苒,那棵老枣树至今屹立在村头。树干上的弹痕,清晰可辨。

“方璧烈士是亲人,二十七岁献生命;没有忠烈打天下,哪能今天享太平……”

70多年后的今天,下西岗村乡亲们唱起动听的民谣,开启了崭新的生活篇章。

预备役官兵定点帮扶:发展规模产业形成“造血

扶贫民谣里传来“山村的幸福”

■周立德 周军升 解放军报记者 周 远

下西岗村一夜之间火了。

在这里定点帮扶的中部战区陆军某预备役师被山西省授予“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消息传开后,下西岗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精准扶贫样本工程”。

这段日子,前来参观见学的省市军地领导络绎不绝,王美云开办的“追梦农家乐”每天迎来送往,宾朋满座……

“生活环境改善了,乡亲们有了‘稳稳的幸福’,多亏了恩人子弟兵。”王美云每当唱起这首扶贫民谣,内心的感激与收获的喜悦就溢于言表。

别看现在乡亲们喜笑盈盈,在几年前,情况可不是这样。

90%以上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大山隔绝了一切,贫瘠、落后……始终是下西岗村这片土地相生相伴、挥之不去的印象和记忆。

“如今看到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们心里也踏实了。”该师一位领导介绍说,脱贫攻坚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要让更多贫困户稳定脱贫,必须得踏踏实实帮助他们办点事儿。

预备役官兵定点帮扶:发展规模产业形成“造血

预备役官兵们为下西岗村贫困户免费体检。卜瑞鑫摄

帮助乡亲摘掉贫困帽子,首先要让他们觉得生活有希望

2016年5月,这个预备役师决定对下西岗村开展精准扶贫之前,机关通过调研报上来两个方案。

一个方案认为,按照原本预算的30万元,直接向下西岗村38户贫困户“输血”——即使形成不了产业规模,但通过资金扶持等途径,可以达到人均年收入不低于3200元的脱贫标准。调研数据还显示:“直接进行资金扶持”的扶贫方法,得到了不少贫困户的支持。

本文标题:预备役官兵定点帮扶:发展规模产业形成“造血 - 中医中药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514N0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