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正能量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4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3月5日《人民日报》)
人,不能没有两种食粮:一种是五谷杂粮,另一种是精神食粮。对这两种食粮的内在需求都是本能的,因为不仅人的身体需要营养补给,更重要的是人的灵魂也期待浸润与升华,否则,就会存在莫名的心灵焦虑,亦会一步步走向精神的萎靡与堕落。文艺作品,就是优质的精神食粮之一。可以发现,多少代人从文艺作品的熏陶中一步步长大,特别是一些优秀文艺作品的思想精髓已经成为了不少人灵魂的“肌腱”,伴随着他们一生奔跑。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不能没有精神上的食粮,没有文艺上的熏陶,否则,就会缺乏搏击时代浪潮的精气神,缺乏自信自立自强的动力源。翻阅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在改革、建设、发展的各个时期,正是涌现出了一部部烘托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文艺精品,一批批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杰出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才会让社会发展的浪潮更加澎湃,民族的绘就了的暖色调,也涌现出文艺作品,不是无本之本。它的根系在社会、在生活,它的养料在基层、在群众。创作的灵感,很多时候起于生活、源于群众。更重要的是,文艺作品其价值体现就在于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时代前行鼓起滔滔洪流,为文明提升垒砌层层台阶。因此,文艺创作要想更好地到群众中去,沉到基层、面向社会、走向市场,就必须要更好地从群众中来,从基层获取创作的养料,从群众中捕捉创新的灵感。诸如影片《我不是要药神》,之所以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就是其立意取材紧扣“基层群众”、关注“真实生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停变化、日益增多。在如此开放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文艺创作人人可为、遍地播种,但关键在能出更多精品力作,吸引人、打动人、影响人、带动人,扛起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努力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重任。换个角度讲,文艺作品要想不被创作洪流、信息洪水所淹没,关键在提高创作质量,牢牢守住这条创作“生命线”。而要提高文艺创作的质量,就必须要奔向文艺作品的“母亲”——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孕育出令人赞叹的创作灵感,打磨出拍手称快的优秀作品。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期待,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能够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接地气来聚人气,用心贴心来聚人心,真正承载时代担当、凝聚磅礴力量、助推事业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211OH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