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第一村医“夫妻档” 扎根基层初心不改
“过去,我们的主战场是手术室,一周只有一天的坐诊时间与老百姓面对面。现在,偏远村居、田间地头都有我们第一村医的身影。从白大褂到蓝马甲,我们的角色身份变了,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也变了,但我们服务群众的热情和初心不会变……”3月15日上午,谈及扎根基层的感受,淄博市博山区第三批“第一村医”中唯一的“夫妻档”——淄博市第一医院医生徐茂林和陈晓华虽言语朴实,但感情真挚。四个多月的基层工作经历,让这两位“第一村医”对自己的责任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3月15日一早,博山区白塔镇国家村,83岁的王大娘和往常一样推开了卫生室的大门。“徐大夫,麻烦你给俺量量血压吧,俺这两天没吃降压药,也不知道血压正常不?”徐茂林笑着站起来跟王大娘打招呼,一边给她测量血压,一边询问她这几天的饮食情况。“高压140,低压80,血压控制得还可以。大娘,降糖药您得按时吃啊,平时尽量少吃盐,少吃面食啊!”徐茂林一再叮嘱王大娘。
“徐大夫,俺吃了一辈子馒头,咋少吃面食啊?”徐茂林想了想,“要不这样吧,你中午少吃馒头,可以吃点米饭,晚上控制一下,尽量不吃馒头,行不行?您有高血糖、高血压,平时可得注意点,慢慢改变饮食习惯吧。另外,天气好的时候您多出来活动活动,适量运动对您身体有好处……”
送走了王大娘,徐茂林翻开桌上的诊疗记录,细细梳理这一周的工作情况。国家村有3650名村民,村中不少老人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每当有村民来就诊的时候,徐茂林除了给他们开了药,还给他们单独列出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徐茂林决定,过一会就去村里单独入户随访几位不久前来卫生室就诊过的村民,了解一下他们近期的健康状况。
这就是“第一村医”徐茂林的日常工作。此前,他是淄博市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的主治医师。当时,徐茂林每周只有一天时间在门诊坐诊,“坐诊一天看八九十个病号,当时我感觉这就算不少了。”2018年10月29日,徐茂林和陈晓华夫妻俩经过自愿报名、单位推荐、资格审查、现场调研、岗前培训等程序,光荣当选为淄博市第三批“第一村医”,分别被派驻到博山区白塔镇国家村和小海眼村。
从“白大褂”到“蓝马甲”,从操手术刀的主治大夫到长期“驻扎”村里的“第一村医”,夫妻俩明显感觉到,角色变了,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也变了。徐茂林告诉记者,相比以前在医院里相对专业化、精细化的工作,“第一村医”的工作覆盖面广,基础性工作多,工作事项比较繁杂。平时,除了要在村卫生室日常坐诊外,对于老人和出行不便的患者,他们都是主动上门看病。如果有突发急重症的患者,“第一村医”更是随叫随到。遇到在基层卫生室解决不了的特殊疾病,他们会第一时间与派出医院联系,开通专属绿色通道,实现快速转诊。
驻村的四个多月里,徐茂林对本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听力筛查,为听力损失的老人制定了个性化诊疗方案。在他的努力下,现在,村民再有突发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中耳炎、突发性耳聋等耳鼻喉科急症的情况,在村卫生室基本就能解决,免去了往大医院跑的麻烦。
“当村医,光坐在卫生室里等着村民上门可不行,得跑出去、动起来……”在这一点上,淄博市第一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陈晓华有着同样的感受。她派驻的博山区白塔镇小海眼村有1620余名村民,诊疗压力也不小。派驻以来,徐茂林和陈晓华夫妻俩已累计门诊接诊1300余人次,入户走访463户,完善健康档案922份,回访患者532人次,转诊61人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淄博市博山区第三批“第一村医”共派驻12人,涉及耳鼻喉科、口腔科、五官科、内科、妇产科、中医等多个专业。为了让更多村民享受到全面的医疗服务,这12名“第一村医”每周轮流到派驻的村里举行一次联合义诊,这种创新型的工作方式,是博山区卫生健康局自第二批派驻“第一村医”开始在全市首创的工作模式。
另外,他们还以博山区“一个村医三个队”百村千人健康培训为契机,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在白塔镇各个村庄开展健康培训和健康教育讲座。一方面,为乡村医生、卫计专干进行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对村民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与此同时,借助博山区卫生健康局开展的“把健康留住 让爱心延续”第一村医为山区老人建立服务卡活动,为帮扶村的老人建立健康卡,留下自己的“名片”,对帮扶村村民进行长期的健康守护。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211RR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