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探索联合会商 降低信息不对称 510家大企业首

2019-03-22 10:01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56 次

“大型企业是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稳住了这批企业,浙江经济的稳定发展就有了保障。”3月21日,浙江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包祖明在银行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了解决银行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该局尝试通过联合会商机制,对不同的企业进行“扶强”、“帮困”、“出清”。

第一步就是确立联合会商帮扶的名单。据包祖明介绍,目前已全面排查全省授信10个亿以上企业情况,梳理建立了510家大型企业清单,涉及贷款11400亿元。通过联合会商,在各银行机构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识别企业真实状况,建立企业分类“清单台账”,精准对接,采取针对性措施。

对经营稳定、发展潜力较大的优质企业,纳入扶强清单;对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但市场前景良好、管理较规范且诚实守信的企业,纳入帮困清单;对已无法实现正常经营、丧失救助价值,或少数“僵尸企业”、“逃废债”企业,纳入出清清单。

包祖明还表示,将建立清单台账定期监测和管理机制,根据企业实际发展变化情况,对清单内企业进行动态调整。

稳大企业融资

至于已经出现债务违约的企业,是否纳入帮扶名单?

包祖明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当然包括,这个非常明确,比如对510户企业不是简单的帮,是要通过债权银行市场化决策,这个企业值得不值得、需要不需要帮。如果通过专业化诊断说这个企业不行了,不能帮了,我们就坚决出清。所以在510户企业里也有个别是需要‘出清’的。”

对于纳入清单内的企业,债权银行经过一致认定、分类以后,将按照集体会商决议结果,同进共退,一致行动。既防止过度授信,也严禁单方面随意抽贷、压贷。为防范企业风险蔓延,对于在多家银行有融资的企业,不同银行根据自身信贷政策、风险偏好等,需要改变既定授信政策、规模的,需事先与其它机构充分沟通会商,避免单方面强行压缩存量授信规模引发“踩踏”风险。

其次,在联合授信的框架下,债权银行组建“信息共享型”联合授信体,给予“三个优先”:优先配置信贷资源、优先给予续贷支持、优先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包祖明表示,通过对优质企业实施扶强工程,对暂时陷入困境企业实施帮困工程,发挥银行的专业优势,帮助企业优化融资结构,提前设计更为贴身的融资方案,有效防范化解企业债务违约风险、股权质押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各类潜在风险因素,实现“稳金融”。

不过,对大企业进行帮扶,前提是企业“自救”。通过联合会商帮扶企业,都愿意积极开展自救,主动推进“瘦身”,通过压缩过度投资、处置闲置资产等方式降低融资杠杆。

工行浙江省分行副行长张松财也表示,对工行牵头的融资余额在10亿以上的112户企业进行联合授信,确保这些大型企业融资余额稳定,目前这些大型企业整个融资余额大概稳定在2700亿左右。

在帮助民营企业稳融资、稳现金流方面,张松财表示,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提升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去年累计发放一年期以上的中期流动贷款350亿,占到全部流动资金贷款余额的7.33%,中长期贷款比重进一步提升有效帮助企业稳定现金流。二是帮扶了713户发展有前景,但短期存在流动性困难的企业正常周转贷款944亿,此外还组建了112个债委会,共进退。

坚持市场化帮扶

至于联合会商机制是否会有行政干预银行决策的可能?

包祖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整个机制设计推进过程中,我们坚守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其中市场化是首要的。从银保监局的工作要求来看,必须要充分的尊重市场,不会简单给相关的银行保险机构下指标、定计划,而是通过完善制度设计、优化环境、出台保障措施等方式”。

包祖明强调,至于具体会商的过程中针对不同企业的情况,这个企业到底是“扶强”的还是“出清”的还是“帮困”的,对企业的分类完全由债权银行自主作出决定。

在具体工作层面,包祖明表示,银保监局主要的任务就是负责建立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和同业沟通的平台,通过强化同业协作和信息共享,发挥银行机构各自的优势,共同克服“信息不对称”这个痛点。

从2008年以来浙江发生的几轮企业风险事件看,主因是企业自身经营出现偏离主业、盲目投资问题,但是银行机构传统的信贷模式,特别是同业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单打独斗”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短板。

联合会商帮扶机制的核心是强化信息共享(包括银银之间、银企之间),强化行业协作和一致行动,共同进退,与企业共渡难关,稳定信贷、稳定预期、稳定信心。通过行业联合排查,共同深入分析企业真实情况,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提振信贷支持信心。

本文标题:浙江探索联合会商 降低信息不对称 510家大企业首 - 减肥健身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221Xb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