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食品发现非洲猪瘟会带来传播动物疾病的
3月1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非洲猪瘟专题新闻发布会。
针对企业从加工食品中检出非洲猪瘟核酸阳性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认为,对食品猪肉的消费应该说是没有风险的,关键还是在动物疾病的传播上可能有风险。
陈焕春表示,在生猪的屠宰或者食品加工当中,如果有病毒的话,像泔水和加工的下脚料就可能有传播动物疾病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农业农村部在刚开始就发布公告禁止用泔水养猪。同时又从2019年2月1日起,又发公告要求屠宰企业实施屠宰生猪要进行非洲猪瘟病毒的检测,要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的猪肉,防止由此带来生猪疫情的扩散。
陈焕春说,加工食品里面发现核酸阳性,主要的风险是对疾病传播的风险,但对于食品安全来说,它不感染人。第二个是我们国家肉食的消费习惯是吃熟肉,猪肉加工超过100度,可能一分钟、两分钟病毒都杀死了。所以对食品猪肉的消费应该说是没有风险的,关键还是在动物疾病的传播上可能有风险。
市场上部分猪肉制品当中检出了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陈焕春说,是不是市场上的猪肉都被病毒污染了,显然不是,检出或者检出的量还毕竟是少数的。但同时,非洲猪瘟病毒最大的特点就是潜伏期非常长,可以达到21天甚至23天,所以有时候处于感染潜伏期就卖出了。
陈焕春说,为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国家建立了动物产品从生产到餐桌整个产业链的过程的监管措施。
第一道关,在养殖环节、在生猪离开产地前,我们都有产地检疫。
第二道关,在运输的环节也是设卡进行严格的检疫,而且要有合格的检疫证才能通过。
到了屠宰环节,每个屠宰场都要进行查验检测,包括屠宰前、屠宰中和屠宰后的查验检测。
最后在市场流通和产品加工环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还要进行严格的检查。
陈焕春说,在整个过程中,国家对畜禽产品的生产、运输、屠宰、加工到最后的消费,是有一套完整的检验检测的体系和机制的。消费者对肉蛋奶和动物性食品消费应该是放心的,没有问题。另外我国对病死的畜禽动物,也建立了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制度,现在也强调在畜禽场养殖方面把病死的动物把无害化处理建到这个企业里去,不要出去,有病死的动物就无害化处理掉了。各级政府部门对私屠滥宰,如果是屠宰病死的动物,只要发现,是要严肃处理和重罚的,严防病死动物流入市场。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2519331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