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行业10大潜规则曝光 这才是行业真实写照

2019-03-28 08:44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35 次

▍整理:赛柏蓝器械

不知什么时候,“潜规则”一词成了“灰色地带”的代名词,一旦某个行业或领域被冠以“潜规则”的帽子,就意味着有阴暗的事情发生。

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所谓“潜规则”只是一种称谓,其背后多是做事效率、效果以及社交、人际关系等因素的考量,目的都是为了尽快促成这件事。只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事件一再与“潜规则”一词绑定,使得其多显示出不积极的一面。

医疗器械行业的“潜规则”早已有之,早年的一些“潜规则”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改头换面,形成新的形式。不过,客观的看,以下这10条医疗器械行业“潜规则”,有多少是可以慢慢改变的,有多少是行业普遍存在的。不能只是看和了解,可以思考以下“潜规则”背后的成因,以及有什么方法能扭转这一“潜规则”。--赛柏蓝器械

潜规则1:拿别人家的机器去注册,自己同步研发

众所周知的,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周期很漫长,要经过产品开发——第三方检测——临床应用——体系审核——行政审批。也就是说一个机器辛辛苦苦走完了整个过程的时候,还不知道用户会不会买呢,由此来看,制造商投资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于是一个办法就产生了,制造商先买一个别人家的同类机器,把外壳换掉就去注册检验和临床了,更有甚者,连壳都不动,撕下面膜,擦掉厂家标识,换上自己做的面膜,堂而皇之的注册去了。即使检测机构有怀疑,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再者现在委托加工方式也不少,多事的话也许冤枉了好人。另外,能检某类产品的检测机构也不是独家,找一个不容易出事的地方检测不就结了。比如买一台东北厂家的机器,在广州的检测所去检。

检测的过程中,企业在做什么呢?他们在开发自己的产品,用别人家的孩子骗来出生证的时候,自家的孩子也该出生了,这时候作个注册变更,报几份材料,换个照片,补充说明下连个产品只是外观有些局部差异,其实内部设计思路是一样的云云,反正讲起里面的电路和机械的原理绝对是厂家的强项,于是就巧妙的规避了注册流程的繁琐过程,抢回了宝贵的进入市场的时间。

有人会说,那有啥,机器人家不也做出来了吗?我要提醒的是:真正卖的机器的审批过程肯定是有漏洞的,你看得是别人家孩子的信息,哪知道真正的孩子可能有残疾。现在监管机构有所认识了,OEM方式正在被禁止,但也只是堵住了一个说辞的漏洞,胆大的老板们照样买别人的机器来注册。

潜规则2:临床的无奈,不是机器的问题,而是医院的沟通和协调问题

现在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时都要求通过临床应用验证,这本无可厚非,枪炮不经过弹药的洗礼怎么证明自己的效用呢。可问题是,全国指定的医院就那么有限的几十家,像深圳也就一家而已,还好多设备的临床不能做,没个省平均有限的几家不到。

于是厂商为了做临床,就得找院方临床科室的主任,找医工办、找伦理委员会,真正的临床花在行政上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注意不是官方费用)让企业不堪其扰,如果花了钱,提供了机器和材料,临床就有人给安排了也行,做不到的,关系没打点好,临床上机器给你放在一边不理不睬,十天半月、一年半载、三年五年都是可能的。

现在为了保护患者,加了患者知情同意书,没有患者同意使用临床验证设备的书面签字,设备还不能用。一是患者很难同意,二是由此引申出每个病例要付多少费的事情。这也认了。还有个麻烦就是医院内部协调,挺大个机构,又是不对等的关系,临床科室的负责人、具体使用设备的医生、医工处、伦理委员会、设备科,他们相互之间的扯皮和人事矛盾的潜规则,都可能引起企业临床的麻烦。企业也无奈。

潜规则3: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刁难

产品临床前必须经过第三方检测机构关于安规和性能的检测,本也无可厚非,但是检测人员的不作为,在那一拖了之,一个说词就是忙啊,于是企业为了加快,就塞红包,拉人泡歌厅,甚至奉上小姐肉弹,假设一下,如果没有了吃拿卡要的现象,单凭个人欲望的发泄,中国的地下色情业估计比美国的华尔街好不了。吃拿卡要也算带动了消费,再分配了社会财富,也算是个黑色的灿烂吧。我认识的朋友1年多了机器还没开始检,而有的却几乎是企业想哪天检就能哪天检,为什么呢?不言自明。

本文标题:医疗器械行业10大潜规则曝光 这才是行业真实写照 - 健康新闻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2Qc03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