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胃食管反流病”宣战的院士和他的团队

2019-04-01 17:10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33 次

向“胃食管反流病”宣战的院士和他的团队

汪忠镐领衔狙击胃食管反流病的医学突破

经济参考报 □记者 闻有成 郑州报道

人类在与疾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断提高认识,无数医者、科研者对未知领域永无止境的探索,为人类战胜疾病奠定了坚实的保障。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们在“求真”的道路上洒下了艰辛的汗水,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某些疾病久治不愈的根源,并创新技术,把病患从痛苦的深渊带向健康与光明……

他们对“未知”的发现之旅,或将彻底改变人们对疾病的认知,进而推动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他们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执着而专注,在捍卫健康的路上,他们的脚步铿锵有力……

他是一名院士,他以病人和医生的双重身份,致力于胃食管反流源哮喘或呼吸道疾病的研究探索,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在医学领域实现了一种概念性的改变和突破。

一声轰隆入眠来,万物风帆正劲起。惊蛰时分,记者来到由中国科学院汪忠镐院士领衔创建的河南郑州陇海医院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心,采访了他们为许许多多病症复杂的病人“去伪存真”,帮助患者重拾美好生活信心的故事。

以全新视角颠覆传统认知

开启医学突破新征程

提起“反流性食管炎”人们并不陌生,但说起“胃食管反流病”就鲜为人知了,知道如何对其进行科学预防和治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什么是食管反流?食管内发生气体、液体、固体逆流者,就叫作食管反流。”汪忠镐院士的学生季锋博士解释说。

说到对胃食管反流病的重新认识,这要从我国血管外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国际血管外科学会副主席、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患病谈起。

2003年,在临床一线战斗中的汪忠镐院士被突如其来的咳嗽、喷嚏、鼻塞、耳鸣、头晕等一系列症状困扰,让他无法坚持工作,后被医院的专家诊断为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此后两年间,来自各大医院的知名专家均按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对其给予治疗,但汪忠镐院士的哮喘却越来越严重,每到夜里就会被憋醒,并咳得死去活来。他先后5次因喉部异常发紧、几乎窒息而被送至医院抢救。期间,医院还对其进行了多次专家会诊,但会诊的结果均无一例外地认为是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

久治不愈的汪忠镐院士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判定自己不是哮喘——因为病情发作时的表现是“憋”,而不是“喘”,也没有哮喘患者特有的肺部哮鸣音,可他又找不出更充分的证据来否定这些医院和专家的诊断。

被病魔折磨的痛苦就这样一直持续着。终于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一位国外消化科专家提示他的病因很可能是由胃食管反流病引发的。该病在西方国家非常流行,其表现的症状类同于汪忠镐院士的症状。

受到启发的汪忠镐院士回国后便到胃肠实验室做了食管24小时pH值监测,结果发现自己一天一夜之间共发生220次食管反流!真相大白,原来致命的呼吸困难乃是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一种最严重的呼吸道并发症——喉痉挛,并非哮喘和过敏性鼻炎。

汪院士自我诊断的结果,是对当时国内医学界的一种颠覆。医生们的常规思维导致他们仍然认为汪院士是哮喘,而没有给他按胃食管反流病治疗。

汪忠镐院士查阅了大量的国际文献资料,进一步坚信了自己的诊断,“为了同类患者以及大众的健康,吾将上下而求索!”汪院士在国内到处奔走,要求进行手术治疗,但无人响应。

“尽管我已认定胃食管反流是病因,决定进行手术治疗,可医生们仍然判定我是哮喘而不肯给予手术。”汪忠镐院士说。

当时,国内整个医学界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知几乎是一片空白,更谈不上对该病的系统化治疗,他们还停留在“反流性食管炎”的认知上,对汪忠镐院士要求手术的做法感到不可思议。后来,在另一位院士的大力支持下,一位美国医生为汪忠镐院士进行了胃底折叠手术,术后当天即呼吸顺畅。

谈起治病的经历,汪忠镐院士不胜感慨。他告诉记者,术后的一周几乎连水也难以咽下,“我是一个医者,我明白手术没有百分之百的确定性,也没有抱着一定要治愈的心态。”然而与病魔斗争的亲身经历还是让汪院士心有余悸,“虽然活过来了,但手术及术后的康复真的很痛苦!”

从“鬼门关”走了一圈之后,汪院士决定潜心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理与治疗体系,“我想在国内填补这项空白,提升技术,帮助临床减少误诊误治率,让病患治疗时不再那么痛苦,并缩短康复的周期。”汪忠镐院士说。

本文标题:向“胃食管反流病”宣战的院士和他的团队 - 疾病百科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4/040120H9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