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患者在北京,医生在海南,这场相隔3千

2019-04-14 00:31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64 次

现在的手术都是这么硬核的吗?

2019年3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一名帕金森病患者成功接受了“脑起搏器”的植入手术。

这场听起来平平无奇的手术,却有个“不可思议”的细节:手术当天,患者躺在北京手术室里,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凌志培却坐在海南三亚的办公室内,隔着将近3000公里的直线距离,通过医疗软件远程操作完成了这台手术。

那么问题来了:这场仿佛天方夜谭的手术,到底是怎么实现的?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从“数字孪生技术”说起。

01

堪比大片的酷炫手术

“数字孪生”概念的走红,是波音公司在不到五个月内的两起严重坠机空难而起的。所谓数字孪生,就是将物理对象以数字化方式在虚拟空间呈现,模拟其在现实环境中的行为特征。二者形成一个闭环的互动,现实与虚拟之间的鸿沟不再。

以一架飞机的诞生为例,如果我们从设计生产阶段开始,就构造一个数字模型,在飞机投入使用后,这个数字模型也会模拟记录飞机的损耗情况,反映飞机的整个生命周期,那么,飞机自然能在整个制造、维修和飞行过程中更安全、可控。

针对数字孪生的本质内涵,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所长王彬文研究员曾这样阐述:“数字孪生是数字模型共有特性和物理实体独有个性实时融合的全生命周期共同体。”

那么,如果把人作为模拟主体来构建这个数字模型呢?

3月16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帕金森病患者崔国清成功接受了远程人体手术-帕金森病“脑起搏器”的植入手术。跟以往手术不同的是,这是一起利用数字孪生概念操作、基于5G的手术。

崔国清患有严重的帕金森病,病史10余年,近期加重,震颤厉害,行走困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帕金森病脑深部电极植入手术,俗称“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是治疗帕金森病的外科手段之一,但难度很大。手术要求将脑深部电极非常精准地植入到大脑治疗靶点(丘脑底核),该靶点位于大脑的中心部位,体积约40平方毫米,比黄豆还小,对于电极精准植入的挑战性极高。

手术当天,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凌志培坐在海南三亚办公室里,患者躺在北京手术室里,直线距离接近3000公里。凌志培的任务就是通过远程操作电脑上的医疗软件,操控北京病患头上的马达,并通过实时探测到的脑电波图形,在6毫米的空间内,为马达所连接的电极,找到最为精准的植入点。

帮助凌志培完成这台远程手术的,除了看得见的鼠标,还有看不见的5G。海南移动网优中心技术创新组组长林森表示:如果采用传统的4G技术,医生在每点击一次向上或向下的按钮的时候,传到北京的手术室,有将近300毫秒的时延。而5G技术降低到30毫秒,这个时间对于大夫来讲,他的判断跟在本地没有什么差别。

本次远程手术用时近三小时,患者的四肢震颤、肌肉僵硬症状,在“脑起搏器”电刺激下立即得到明显缓解,术中磁共振扫描见脑内电极植入位置精确。3月27日,崔国清前来复诊,起博器在一番调试后正式开机。康复的患者兴奋不已,在楼道里走来走去,他表示自从患上帕金森之后,已经五年没有这么利索地迈过步了。

人脑非常复杂,大脑活动更不容易追踪研究,其思考方式、运动感知功能都是科研人员研究的重难点。将数字孪生技术用在大脑研究上,将对脑部疾病患者的治疗大有帮助。

02

数字孪生:世上的另一个你?

 

“数字孪生”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格里弗斯(Dr.Michael Grieves)于2002年提出的,美国空军、NASA也对此项技术保持关注。

可以说,数字孪生作为5G时代新数据规则和规范的应用,将与标识解析共同构建工业互联网的数据基石。广东希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伟在接受21新健康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孪生在医疗领域当前最大的价值莫过于把医疗领域人、机、物的全生命周期信息以数字化和可视化的形式进行封装,结合标识解析,构建完整的追溯体系。辅以数据模型记录过去、展现现在、预知未来。因此,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疗的透明度和准确度。”

毫不夸张地说,数字孪生将是改变行业游戏规则的一项新技术。

2019年被称为5G网络元年。5G不仅仅是4G的4+1,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融合。在远程健康监测中,可穿戴设备(如心脏监护仪和血糖监护仪)需要以低速率对中央数据存储库进行高频更新。常用的网络在连接大量此类设备时无法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5G却可以解决这一挑战。因为5G能更好地支持连续监测和感官处理装置,使患者的持续监测成为可能,也促进了医院向家庭护理模式的转型。

本文标题:黑科技!患者在北京,医生在海南,这场相隔3千 - 行业快讯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4/041422292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