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晓萍:对艾滋病犯人,心口需要一个“暖”字
监控室里,几十块监控屏幕组成了一堵墙,每一块屏幕里活动着十多个小小的人影,黄的、绿的、蓝的。“这些‘黄马夹’是一审被判处死刑的对象,‘绿马夹’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蓝马夹’是刑期较短的罪犯。”站在监控屏幕前,季晓萍指着身着不同颜色马夹的在押人员说道。
季晓萍是上海市公安局监管总队直属市第三看守所“艾滋病羁押管理中队”(以下简称“涉艾”中队)的中队长,这些“绿马夹”就是他每天的工作对象。想象中,这会是一群面色惨白、浑身溃烂、神情呆滞的人,但眼前所见却截然不同,屏幕上,缩小了一百多倍的“绿马夹”无声地活动着,秩序井然。许是看惯了外人对“涉艾”人员的戒备,季晓萍笑笑说:“其实艾滋病病毒并没有想象中可怕,只要做好安全防护,是完全可以避免传染的。”
管理100多名“涉艾”对象
季晓萍是2011年11月23日从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分配到这里工作的,已从警七年,2013年,随着“涉艾”在押人员的增多,上海市第三看守所成立了“涉艾”人员专管中队,这是全国首个艾滋病专管中队。季晓萍从巡控民警做起,担任过涉艾中队的管教民警和警长,2017年,他开始担任管理100多名“涉艾”对象的中队长。刚过而立之年的季晓萍,俊朗阳光的脸庞,温和而不失坚毅,言谈举止间自然流淌的亲和、活力、精干、智慧,可以看到他性格中良好的底色,以及职业过程中良好的积淀。
从一名初入职场的新警,成长为管理100多名“涉艾”对象的中队长,季晓萍经历过职业理想与严酷现实的冲撞,经历过对艾滋病病毒的恐惧,也经历过深恐祸及自身及家人的忧虑。但在两千多个日夜的坚守中,他懂得了责任在肩,使命光荣,他从关心他们的生活入手,寓人道救助于严格管理之中,矫治着那些迷失的灵魂,唤醒那些在罪恶中堕落的心,也用一腔青春的热血诠释着公安监管工作的意义。
季晓萍所在的第三看守所监区的二楼,有一面关爱墙,一条巨大的黄丝带翩然若飞,凹凸有致的墙上,镶嵌着一张张笑脸,有些是所里的民警、文职还有驻所检察官的照片,更多的是“涉艾”人员的照片。这一张张笑脸,或阳光,或深情,或惭愧,或痛悔,写满了关爱与拯救、悔悟与新生的故事。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艾滋病是极其可怕的病毒,一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等待他们的就是生命的终结。刚刚接触“涉艾”人员时,季晓萍也是如临大敌,每次与他们接触,都要穿上严严实实的防护服,严格进行隔离。每天在这里工作,除了防止监管犯人逃脱、伤亡之外,还需要防止职业暴露。“像我们从事涉艾人员的管理,严防感染艾滋病病毒就是防止职业暴露。”
穿上防护服看似安全了,但季晓萍发现,穿着防护服与“涉艾”对象谈话,很难取得预想中的效果,他们眼中反馈回来的信号就是隔阂、不信任,这种情形显然不利于开展下一步的管理教育。有没有可能脱下防护服与他们接触呢?他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咨询了上海市卫生临床中心的专家和驻所医生,得知艾滋病病毒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如果不慎沾染上涉艾对象的血,只要自己的皮肤没有创口,那么也不会感染。科学知识是最好的防护,季晓萍尝试着在防止职业暴露和教育效果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姚某就是其中的一个案例。姚某从宝山看守所移押过来,按照惯例,季晓萍找姚某进行了新收入监谈话。一开始,谈话似乎无法进行下去,姚某不说话,一直低垂着头,默默地流泪,看到这种情景,除了不时地递一张纸巾给姚某之外,季晓萍并没有说话,因为他知道,染上艾滋病病毒会让人变得脆弱和绝望,这一特殊时期,也是开展心理疏导的最佳时期,想要找到更好的开导方法,一定要有耐心。
因此,当姚某停止哭泣时,季晓萍才缓缓从座椅上站起,摘下防职业暴露的口罩和隔离手套,走近姚某跟他聊天,还不时地用手递纸巾,近距离接触姚某。
季晓萍的这一举动让姚某有些感动,因为自从被筛查出患有艾滋病后,原来看守所里同监室的人都离他远远的,他们宁愿睡地上,也不愿跟姚某挨着睡。在这种歧视的眼光之下,姚某变得很悲观,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等死,在观察到这种情绪后,季晓萍安慰姚某,“不要想得太悲观,虽然筛查出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但发现得早,属于可控的范围内,只要坚持治疗,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4/0425233O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