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行业目前仍未成熟 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导读]自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简政放权、鼓励社会资本办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战略决策。
自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简政放权、鼓励社会资本办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战略决策。医改推动+技术推动+医疗需求推动,使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处在一个最好的阶段。
图源:图虫创意
其中通过技术推动的力量,便孕育出了一批互联网公司通过技术优势进军医疗行业。
其中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异军突起的进入到了这个闭塞行业,作为一种工具,联系着供求双方,它不仅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成本,还使质优者通过比较优势胜出。
按照传统的互联网思维,做流量、做入口、做平台似乎是互联网医疗的必然选择,虽然近些年互联网医疗投资一段成为热潮,若哪家投资机构没有布局互联网医疗行业,视乎有点“OUT”。
这些被资本机构控制的互联网医疗公司,由于背后的高连理反应,还是被迫做“一些常规业务”。从最初估值很高,最后还是落地做了医院业务的解决方案,或者在线下做了实体医院。
从商业模式看,医疗健康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能否在各个细分领域,建立提升医疗效率的治疗、康复平台,以满足供给方、需求方、支付方各种场景的需要,也成为了独角兽企业的竞技场。
未来最终能生存下来的优秀企业,往往也能收获“赢家通吃”的战果。
两年前地方一纸禁令要求“医院清理与互联网公司的挂号行为”使“互联网+医疗”公司遭遇重创
凯度咨询公司的行业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互联网用户的在线医疗咨询量为3.1亿次,在线咨询渗透率仅为3.5%。
在电脑上、手机上进行线上问诊、轻问诊,曾经是创业者们故事的开头,也是打动资本与消费者的主要期待,然而这个故事难以画出一个美好的句号。
互联网医疗依赖于医院实体,品牌大于人气,名医院不会把名医生放到网上。“互联网医疗的品牌,在医疗圈里价值不大。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春雨医生、微医等只是互联网公司。
虽然积累了海量的线上流量,却很难将这些线上流量引到线下,以换取医院的收入分成。
线下三甲和专科医院本身就人满为患,对互联网流量的需求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在政策的红线之下,医药电商、线上问诊等变现模式受限,选择线下试水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
产业生态方面,互联网医疗以城市医联体、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的形式推动地区医联体建设,并促进区域医疗资源以患者精准匹配输送、医患实时交流与信息互通、大型医院技术能力的下沉,实现区域医疗机构品牌共享、患者资源与医生资源的共享。
市场主体行为方面,将整合线上线下医疗服务机构数据信息,并渗透到医疗体系中每个环节,改变政府、药企、医疗机构、患者、保险公司、第三方健康管理机构等参与主体的市场行为,引领医疗服务体系进入数据化智能互联时代。
医疗服务体系方面,将打破固有的以服务健康医疗服务产业前台为主的传统医疗服务体系向深入健康医疗服务后台,实现区域间资源、数据的互联互通的全程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转变,提供诊前、诊中、诊后管理服务。
丨左右腾挪
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这些“大佬”依然在医疗领域却没有大的突破,大多依然停留在在线问诊、预约挂号等基础服务上,无法触及诊疗这一医疗核心问题,不但没有切实解决患者的看病问题,也无法为医生群体带来收入上的改善。
但这不影响互联网作为新技术革命的代表,改变着当今世界,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然也对医学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庞大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催生了不少以“技术活儿”见长的信息化服务商,堪称水面之下的玩家,它们扮演着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送水人”的角色。
心灰意冷的投资人,在面对“打脸”后,还是要求互联网医疗公司落地为王,抢占线下资源,美其名曰线上线下结合,打通商业闭环,这无疑也是一个曲线救国战略,让本意气风发的互联网创业者,再次接地气。
事实上,春雨医生、丁香园、微医等已经纷纷开始筹建线下诊所,形成线上导诊、线下看病,网上卖药的服务闭环。
目前,国内互联网医院主要由互联网公司、IT信息服务商、政府、医疗机构组成,多方合作共建乃主流模式。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4/042523423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