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医生“稀缺” 上海探索“云病理”平台助力精准诊疗、健康扶贫
中新网上海8月8日电 (记者 陈静)“互联网+”给医疗带来创新革命。记者8日获悉,上海创新建立“云病理”诊断平台,不仅汇集中国顶尖病理专家库成员,准确诊断大量疑难病例;还推动区域医联体同质化发展,更辐射中国更广泛区域民众,从而探索精准健康扶贫,建立分级诊疗新秩序。
当日,记者随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组织的专题采访走进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探访复旦-浦东疑难病理会诊中心暨“云病理”平台。
没有准确诊断,何来精准治疗?在中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院因缺乏病理人才导致学科发展受限,不少民众为一纸病理诊断不得不往返奔波、苦苦等候是不争的事实。病理医生被称为“医生中的医生”,但确是“稀缺”资源。按照中国相关指南规定每百张病床配备1至2名病理医生的标准,病理医生缺口高达4万-9万人。而培养一名合格的病理科医生,一般需要10年以上。
据介绍,4年前,复旦-浦东疑难病理会诊中心暨“云病理”平台启用。浦东医院与复旦医科强大的亚专业病理资源及国内最大的病理专家库“联姻”,叩开数字化远程医疗建设的大门。4年来,该平台会诊疑难病理超过2500例,诊断正确率几近100%。
在“云病理”平台,数字化切片扫描传输调阅系统,可将病理切片的光学图像变为可传送的数字图像(即高清可视数据),并通过远程接收系统,传递给相关病理专家;病理专家可将诊断结果第一时间传输给临床医生,大大便利了患者就医。浦东医院院长余波告诉记者:“该平台还能实现多位医生同时阅片和探讨——通过转变传统会诊模式与会诊途径,减少医生外出会诊,有效缓解病理诊断资源不足的难题”。
今年7月中旬,李阿姨因腹痛到位于浦东的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全科医生初步诊断为胃溃疡,但不能排除罹患肿瘤可能。通过“云病理”会诊平台,李阿姨当天就获得胃镜检查结果。在“云病理”平台建立前,李阿姨获得诊断结果需要至少一周时间。余波认为,这样一个连接患者、医生、医院的平台,让上下级医院医生更紧密联系,也让民众安心留在社区,从而推动区域分级诊疗形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云病理”不仅推动“精准诊疗”,还致力实现“精准扶贫”: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至中国老少边区、革命老区、“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据介绍,只要有一套扫描系统、一台上网电脑、一个传输软件,就能瞬时突破空间局限——跨越万水千山,为医疗资源“旱地”带来一场及时雨。
如今,“云病理”区域辐射效应不断扩大。浦东医院已在陕西省华阴市人民医院、云南省文山市人民医院、新疆莎车县人民医院等建立多个“云病理分中心”,实现远程病例讨论和病理会诊。“目前加入‘云病理’平台有近10家医院,我们通过平台为所有医院提供病理基础知识、临床病理技术和诊断技能培训,定期开展疑难病理读片会,助推各家医院病理技术及病理诊断质控的标准化和同质化。”余波介绍。
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章滨云看来,“云病理”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一个成功示范。章滨云说,虽然医疗服务具有地理可及性,但依托互联网,远程医疗可实现临床诊断、以及MDT会诊等多个功能,是当下缓解医疗资源“不均衡状态“”的最有效方法。(完)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5/0502251S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