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饮食小康指数91.3:国人饮食回归本性了

2019-03-05 19:10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55 次

2005~2019 年度中国饮食小康指数

中国小康网独家专稿 记者刘彦华 在国人“厨房里最常见的十种食材”排行榜上,“餐桌上的变形金刚”土豆从去年的第十名一跃升至了第三名。国人的餐桌在变,口味也在变,与上一年度相比,本年度“国人最偏爱的味道”排行榜变化较大,“甜”首次击败其他四种味道,登上了榜首的宝座。这样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2019年1月,《小康》杂志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了“2019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和国家有关宏观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19中国饮食小康指数”为91.3分,比上一年度的85.7分提高了5.6分。

“中国饮食小康指数”的测评指标涉及恩格尔系数、食品供应、饮食安全、营养结构、政府监管体系及力度等五个方面。其中,自2005年“中国饮食小康指数”首次发布以来,食品供应指数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的食品供应指数为98.8分,比上一年提高了0.9分。另外,本年度的恩格尔系数指标也创下了新高,为96.1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2.1分;营养结构和政府监管体系及力度两项细分指标也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分别为89.7分和88.9分,比上一年度分别提高了2.2分和3.3分。

食品安全大跨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年度“中国饮食小康指数”的五项细分指标中,饮食安全指标表现十分亮眼,比上年度增长了15.6分,达85.6分,创下中国饮食小康指数十五年来最大涨幅。

“我们的食品安全确实越来越好了。”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玉米实验室”创始人史军对此深有体会,在他看来,人们正在越来越理性地看待食品安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就我们科普工作中接触到的人群而言,问黄瓜顶花带刺、打针西瓜这类问题的人正在变少。”

不过,形势向好并不代表高枕无忧,“2019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在蔬菜、水果、水产品、食用植物油等近30个食品种类中,让受访者最不放心的是蔬菜,其次是熟肉制品,排名第三的是膨化及油炸食品,位列第四至第六位的依次是鲜肉、乳制品、水产品,排名第七至第十位的分别是桶装饮用水、方便食品、罐头和水果。

最让受访者担心的十大食品安全问题是果蔬中农药残留超标、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肉中兽药残留超标、非食用油流入餐桌、添加有毒有害物质、转基因食品、病死牲畜肉、激素含量高、反式脂肪酸、注水肉。

其中,果蔬中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已是连续两年位居该排行榜榜首。

对此,史军表示,农残问题是个老问题,想要一下子转变人们的想法,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人们不必对此太过担心,不是所有化肥、农药用得越多越是正向反馈,它们都有一个最适区间,只要按照农业技术员或者说明书的指示操作,便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真用到人体可以产生反应的剂量,植物早就死了。能够在市场上正常销售的农药、化肥,在上市前一定是经过大量实验,证明无害的。”

那么,为什么过去的西红柿、黄瓜存放两三天便会腐烂变质,而现在存放一个星期都依然看着那么新鲜呢?面对这样的疑问,史军介绍说,这其实是个市场驱动的结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水果的要求已经从“有”到“好吃、好看”,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业育种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工作,看着都是西红柿,但其实它的品种已经发生变化。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史军表示,原因主要在于绝大多数人对农业的理解仍然比较粗浅,“很多人眼中的农业,依然是撒把种子,有事的时候去施下肥、除下草、浇点水,但其实它里面的科技含量非常高”。

史军强调称,无论是农药,还是化肥,技术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关键取决于人们怎么去使用,因此要想提升人们的安全感,一方面更多的在于监管农业技术的使用环节,另一方面要同时提升监管部门的公信力。

“变形金刚”成为国人餐桌上的新宠

安全是底线,吃得营养、吃出健康才是人们最普遍的饮食追求。“2019中国饮食小康指数”亦对国人的食品供应、饮食习惯、营养结构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吃仍然是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每月食品上的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比重超过30%的受访者超过六成,其中21.1%的受访者每月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占比超过50%。并且爱做饭的人越来越多,13.3%的受访者非常热爱,认为烹饪是人生一大乐事,比上一年度提高了3.7个百分点;47.8%的受访者比较热爱在家烹饪,为家人、朋友和自己做饭感到开心,比上一年度提高了2.9个百分点。

本文标题:2019中国饮食小康指数91.3:国人饮食回归本性了 - 健康饮食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055496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