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事件曝光始末

2019-03-07 00:52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40 次

毒胶囊事件曝光始末

毒胶囊事件曝光始末

  “毒胶囊”事件还远未走到结束的时候。尽管现在相关监管部门仍在大力对被曝光企业展开调查,但人们心中仍有一连串的问号:“工业明胶”的食品药品污染链到底有多长,都流向了哪里?市面上究竟有多少毒胶囊,到底哪些胶囊是安全的?

  文/本刊记者  宿希强

  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最高超标90倍。“毒胶囊”事件就此引爆。

  “毒胶囊”这三个触目惊心的字眼,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再次震惊了国人。

  有人将其与当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相提并论,分别看作是关及民生的药品和食品两大领域里的标志性事件。

  应该说,这种提法并不过分。时至今日,“毒胶囊”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从生产到销售再到监管,从成本到管理再到检测,从道德到法治再到赔偿……人们心中仍有太多的问号。而审视整个事件乃至事件发生的大环境,还有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毒胶囊”出现的真正根源在哪里?如何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显示,根据记者的深入调查,发现作为国家明令禁止用于食品药品原料的工业明胶,被大量地用于药物胶囊的生产。其中,修正药业、通化药业、海外制药和蜀中制药等知名药企均登上了黑名单!新京报社论称,现在公安部门已经对被曝光企业展开调查,但“皮革明胶”的食品污染链到底有多长,都流向了哪里?期望监管部门以负责任的态度,给公众准确的答案,并拿出铁腕的打击力度,捍卫公众的健康。

  前奏:一条微博引发的围观

  “毒胶囊”的事发并非全无征兆。

  4月9日——“3·15”掀起的波澜尚未完全平静,央视知名主持人赵普微博爆料:“来自调查记者短信,不要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内幕很可怕,不细说”。身份认证为“经济观察报调查新闻部记者”的朱文强微博也称:“央视一哥们说,以后别吃果冻和酸奶,问为啥,他比喻说,哪天你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这哥们说,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

  媒体人、知名网友“落魄书生周筱赟”对此回应:“不用这么神秘兮兮啦。

  所谓老酸奶,就是更加浓稠,其实是大量添加工业明胶。工业明胶,就是用垃圾里面回收的破烂皮革之类做出来的。果冻更是如此。这本该是常识。”

  “老酸奶和果冻、破皮鞋、内幕、工业明胶……”这些敏感的字眼拨动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紧绷的神经,迅速引发了网友的大量围观,两条语焉不详的微博当天就引来上万网友评论转发。破皮鞋到底能否被做成工业明胶加入老酸奶和果冻呢?各大媒体对此纷纷予以报道。

  但令人意外的是,面对这一事关重大的“传言”,所有的果冻及老酸奶生产企业第一时间都没有对此证实或证伪,相关政府监管部门既没有“发声”,也没有采取相应的诸如突击“抽检”等行动。

  直到4月10日,才有企业站出来“辟谣”,然后是半官方的三大行业协会出来为老酸奶和果冻“正名”。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言辞谨慎地发表声明称:主流品牌老酸奶不会添加工业明胶。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则相继发表内容基本一致的声明称:目前国内果冻行业不使用明胶。

  但作为企业“娘家”的协会发表的“正名”声明并不能完全平息公众心中的疑虑。食用明胶广泛用于果冻、酸奶、冰淇淋、糖果类、肉皮冻等,以便使食物成型,那会不会有不法企业使用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呢?按相关权威专家的说法,破皮鞋被做成工业明胶加入老酸奶和果冻,“不排除这样的可能”,而且“一般情况下不好鉴别”,但专家们同时也表示,“一公斤的酸奶里面大概是要加不超过5分钱的食用明胶,如果把食用明胶换成工业明胶能省4分钱。”,“大品牌企业不太会为了微利,冒险用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

本文标题:毒胶囊事件曝光始末 - 曝光台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0L644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