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式医疗援藏为西藏传播现代医疗的“种子”

2019-03-07 02:57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54 次

原标题:传播现代医疗的“种子”

  宋燕、杨海明、于亚滨、张莉莉……这一个个名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更代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事业。从2015年开始,一批批组团式医疗援藏人才舍小家顾大家,从内地各大医院来到雪域高原,为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挥洒青春和汗水。随着他们的到来,我区一项又一项医学空白被填补,一个又一个医疗记录被开创,一个又一个“生命禁区”的健康奇迹被创造。3年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解决了许多我区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西藏几代人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而且使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内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援藏“游击队” 授业不马虎

  说到宋燕,卓嘎眼眶瞬间湿润。“我想宋老师了!”卓嘎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情感。而宋燕,严格地说,她还算不上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队伍的“正规军”,她是去年下半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为创“三甲”,临时从上海仁济医院借调的进藏指导“游击队”成员。

  卓嘎说:“我以前就认识宋老师!”2016年,卓嘎到上海培训,曾到宋燕所在科室学习过。卓嘎说,宋老师认真仔细地讲解了内镜清洗消毒技术和操作规范,她还以个人名义请学员们吃饭。

  让卓嘎惊讶的是,宋燕第二天就到消化科内镜中心上班了。因为宋燕知道,自己是借调,不能长时间呆在高原,必须只争朝夕。卓嘎说,本想着跟宋老师熟,好说话,没想到第一天就碰了钉子。因为值班时清洗内镜不规范,宋燕狠狠地批评了卓嘎。宋燕说,如果内镜消毒工作不到位,不规范,非常容易造成感染。为此,宋燕不仅在工作时严格要求科室医护人员,还不厌其烦地给大家演示清洗流程、干燥台干燥方法等,直到所有人完全学会为止。

  卓嘎说,宋燕回上海前,曾握着她的手叮嘱她,一定要继续努力,在医院普及规范的医疗卫生操作流程。

  齐心建科室 合力填空白

  杨海明清楚地记得,2015年8月31日,一个藏族汉子抱着一个两岁半的小女孩走进了门诊。

  汉子说,女儿咳喘严重,只能依靠吸氧维持生命,已经在山南治疗半个月了,依旧不见好转。经过胸部CT及气道重建,杨海明发现孩子的左侧气管异物堵塞,且位置较深,需要支气管镜才能取出。如果不及时取出异物,就会因使用抗生素过多,给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来拉萨市人民医院援藏以前,博士毕业的杨海明是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的副主任医师,完成了数千例气管镜手术,其中不乏许多颇具挑战的疑难病例。

  但拉萨市人民医院当时并没有气管镜,为此杨海明只得向院长求助。在院长于亚滨的协调下,小女孩被转到了拉萨市另一家医院,杨海明作为技术指导也跟了过去。

  到了那家医院杨海明才知道,那家医院的气管镜,由于闲置日久已经无法使用。没办法,他只好向派驻医院——北京儿童医院求助。北京儿童医院不仅快递了一个崭新的气管镜,还有手术时儿童专用的钳子。在各方面的配合下,手术非常顺利,看着孩子的呼吸顺畅起来,那个藏族汉子把额头紧紧贴在杨海明的手掌上,久久不愿放手。

  “我一定要利用这一年时间,让气管镜技术在这里‘扎根’!”杨海明暗下决心。

  3天后,杨海明带着儿科主任邱全芳,拿着一份名为“西藏地区建立儿童气管镜室的必要性”的报告,走进了院长办公室并立下军令状。

  立项、设备采购、技术指导……在援藏医生、医院同事及北京儿童医院的全力支持下,2016年5月12日,西藏第一家儿童气管镜中心正式成立并开展了第一台气管镜手术。在随后的两个月时间里,中心完成气管镜术60余例,并完成了气道狭窄球囊扩张术及多例重症肺炎诊治、异物取出术等复杂手术。至今,中心已顺利完成了400余例手术。

  “输血”变“造血” 援藏结硕果

  于亚滨,2015年8月19日进藏,当时中组部派了8支医疗队,共143人,就她一位女同志,组织上还让她担任拉萨市人民医院院长。

  接到任务后,最让于亚滨担心的是,中央明确提出,要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建设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面对当时拉萨市人民医院320多名医护人员,于亚滨深感责任重大。

  于亚滨说,3年来,为培养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医院采取团队带团队、专家带徒弟的方式,每年组织各科室医生到北京学习培训,在临床实践中手把手传授经验。同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通过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设备等方式,加强学科建设。现在,医院开放床位增加至337张,新建急诊科、重症医学科(ICU)、血液透析中心等12个学科。门急诊量增加至19万人次,手术台次从2014台次增加至2583台次。

本文标题:组团式医疗援藏为西藏传播现代医疗的“种子” - 行业快讯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0LH9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