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日报数字报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十大工程建设,加快4K电视普及和5G商用步伐。
发展大健康产业。依托生态、长寿、富硒等优势,加快发展健康幸福产业。开发森林康养、温泉保健、药膳美食等养生内容,建设紫合医院、东山健康小镇、留隍潮客小镇等一批高品质医养结合项目,引进一批养老养生企业。发展富硒产业,加快广东省质量监督富硒产品和深加工农产品检验站建设,培育发展食品饮料产业,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延伸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加快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扩大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中药材交易市场、中药饮片和颗粒制造企业,培育中医药全产业链。推动吴清平院士大健康高科技项目、王老吉大健康研究中心、大南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梅州中心等建设,与葛洪中医药研究院共建中医药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强医疗保障,提高人均寿命,积极向国际自然医学会申请认证“世界长寿之都”。
壮大特色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好广东农业标兵。推动现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力争新增3个以上,加快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现代种业和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扩大农业科技应用,建设农业综合体、农业公园,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经济,继续打造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和平远橙等区域品牌,深化与顺丰快递、中粮我买网、中石化易捷便利店、SPAR中国等渠道合作,让好产品卖得更好。制定实施梅州柚产业发展规划,重点调优品种,做强品质。办好中国梅州(丰顺)茶业精英峰会,擦亮茶乡品牌。推广“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技术,发展优质稻米。继续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相关活动,办好中国柑桔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三)突出抓项目抓企业抓平台,进一步夯实发展条件
树立“产业兴市、项目为王、企业第一”理念,狠抓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推进平台载体建设。
抓好产业项目建设。建立完善产业项目建设工作和考核机制,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形成“储备一批、动工一批、建成投产一批”的良性机制。加强项目用地用林、市政配套、环评审批、资金落实等方面统筹,落实新上重大项目能耗指标实行单列,确保重大项目按时落地实施。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加快绿十字生物科技等一批项目动工,促进广汽零部件、广药王老吉等一批在建项目投产达产,支持BPW车轴、博敏电子等一批增资扩产项目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加强企业培育。依托广东一一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三角牌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培育产值超百亿元企业和上市公司。新增一批10亿元、5亿元以上骨干企业,加强企业后备梯队建设。通过建设电声小镇、发展印制电路板产业联盟等,培育若干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支持上市企业扩大本地投资,做大产业规模,推动更多优质企业到科创板、新三板等上市,提升企业直接融资额度。扶大扶强本地建筑企业,引进优质建筑企业。支持五华县申报“中国建筑之乡”。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孵化一批“双创”企业,支持成长性良好的中小微企业解决发展瓶颈问题。积极开展“保规上”“育上规”,推动一批“个转企”,力争全年“小升规”65家以上。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按照“法无禁止即可入”扩大民间投资,引导民营企业通过规范的PPP模式等途径,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建设。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六税两费”减按50%征收等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省“实体经济十条”、市“实体经济十二条”,专项治理政府部门下属单位、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收费行为,多渠道减轻企业负担。推行“首席服务官”制度,建立政府与企业“双月”定期沟通机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地、用工等方面问题。加大力度查处损害企业权益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支持各商业银行和法人银行开展服务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做实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等三大融资平台,逐步降低融资成本。
做强发展平台。实施五年平台大建设战略,加快补齐发展平台短板。开展高新区提升行动,争取早日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按照产城融合、区域整合的原则,大胆革新广梅园管理体制,打造广州梅州改革举措、政策双重叠加的“特区”。加快推进广梅园绿色创新中心、畲江现代产业孵化园、广铁物流园等建设,力争梅州综合保税区年内获批。理顺东升园管理体制,推进西阳片区、城北片区规划建设。促进蕉华园与蕉岭县融合发展、产城互动。加快各县(市、区)工业园区特色化发展,创建一批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按照“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原则,推动企业入园,加强开发强度管控,把好环保准入门槛,中心城区、县城及各类省级以上重大发展平台和开发区,适用省重点开发区域和东西两翼地区的发展政策。加强土地储备,提高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率。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0b609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