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教授”下乡传艺 山东奶牛产业更牛了

2019-04-29 16:52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46 次

  这一次,山东省临朐县“养牛大户”王国玲显得很高兴。从一筹莫展到喜笑颜开的转换,源于“牛教授”们的一剂良方——前不久,来自山东省牛产业体系创新团队成员胡士林教授和刘焕奇教授的“精准施治”,让老王家“不吃不喝”的奶牛有了好胃口。

  以王国玲为代表的30个养牛大户,是当地牛奶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也是山东省牛产业创新团队的成果落脚点和技术发力点。

  近两年来,面对国内奶价走低、成本上扬,奶牛养殖在“寒冬”中行走的现实,来自山东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等山东省牛产业体系团队的育种、营养、疫病防控、设施环境等各领域专家,加快了“下乡”步伐,他们携带成果、怀揣绝技走进一个个奶牛场,一方面为牛场主排忧解难,另一方面从育种到环境,从营养到疾病防控,全方位介入奶牛产业链,以实打实的行动拯救寒冬中的奶牛业。

  4月初,科技日报记者跟随着“牛教授”们深入到基层“会诊”,捕捉到奶牛产业需求侧与科研成果供给侧精准对接的重要细节,这些细节蕴含着破解成果转化难问题的关键。

  养牛大户渴盼新技术

  “大通铺”要上,“试管牛”也要上

  拥有500多头奶牛的汇宝乳业是临朐当地规模数一数二的牛场,也是山东省农科院奶牛研究中心研究员侯明海重点服务的对象。一个月前,他所在的奶牛中心刚刚为后者出具了一份《DHI分析报告》,里面用大量的数据对牛群产奶、305天预计产奶等重要信息进行了梳理和预估,并对牛场暴露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汇宝乳业负责人张孝钟情于DHI技术(奶牛生产测定)是有原因的,“能度量,才能管理;能管理,才能提高。”张孝说,科学家们采集了牛群的十几项指标分析,并给出建议,好似一份“体检报告”,可以带来产奶量提升、患病率下降等一系列好处。用专家的话说,科技成果的植入,让每头奶牛能产出更多的钱。

  专家们与养牛户的互动,慢慢改变着后者的价值观。50多岁的张孝养牛多年,之前是“顺着感觉走”,经验为王,但现在恋上了高科技,不仅上了现代化的DHI,也上了时下流行的“大通铺”。

  青岛农业大学教授、设施与环境控制专家孙国强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俗称的‘大通铺’,类似于发酵卧床,奶牛可以自由地在‘大通铺’上活动和趴卧。‘大通铺’柔软、干燥,奶牛非常愿意趴卧在上面。为保持‘大通铺’柔软、干燥,每天都要对其旋耕1次。”

  在他看来,奶牛躺卧的时间越长,产奶量越高,“大通铺”的优势便体现出来了。青岛农业大学刘焕奇教授也表示:“‘大通铺’还能有效降低奶牛肢蹄病和乳房炎的发病率。”

  从DHI到“大通铺”,养牛大户们对新技术的接纳能力让人出乎意料。但这并不是技术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的全部内容。

  对侯明海来说,“试管牛”并不是新技术,但将之工厂化批量生产,却是在他与同事们手中率先实现的。而实施的载体,便是国内首家“试管牛”产业化企业——山东奥克斯畜牧种业有限公司。侯明海说,他们的计划是,要将“试管牛”产业化的成果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

  记者了解到,这次到临朐调研的“牛教授”们大多还有另一角色,那就是畜牧企业或者奶业企业的技术专家甚至团队核心——他们手里的科研成果得到了更大范围的转化应用。

  奶牛大县需要新项目

  既靠企业龙头,又靠技术大拿

  钮凤霞原先从事跟奶牛“八竿子打不着”的职业,却“半路出家”,一头扎入奶牛养殖的江湖。

  刚开始,三四百头牛养起来很吃力,好在她跟“牛教授”们熟悉。频繁走动中,“门外汉”终于被磨砺成了半个专家。如今,钮凤霞讲起奶牛头头是道,背后是个人努力与专家的循循善诱。

  因为有了钮凤霞,才有了德牛乳业;几十个“德牛乳业”,便拼成了临朐奶业现在的大盘。从历史到现实,无数事实诉说着“牛教授”下乡的必要性,更让临朐县畜牧局局长王明宝记在心里,他告诉记者:“专家们会诊临朐奶牛,真知灼见和先进实用的技术应用,为养殖户创造了效益;可以说,临朐奶牛业从小到大,离不开专家的扶持,更离不开专家们在此转化的科研成果。”

  此话不假。奶牛业是临朐的支柱产业,也让后者成为全国牛奶生产50强县之一。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近几年奶价下跌和成本上涨让临朐奶业经历了“艰难时刻”。但不服输的临朐人选择用创新转型抵御“寒冬”。

本文标题:“牛教授”下乡传艺 山东奶牛产业更牛了 - 健康饮食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4/042924K2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