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在创新转型路上加速奔跑
2019-02-21 05:17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70 次
原标题: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主战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在破解土地资源发展“瓶颈”、构建科教协同创新体系等方面发力——
在创新转型路上加速奔跑
近年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纳米技术应用三大产业加速集聚,让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日益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创新转型的主阵地。去年,辖区新增落地科技项目超400个,新增市级以上领军人才104人;上市企业数量达7家,后备上市梯队企业超4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3家(含复核)。至此,辖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86家,占整个苏州工业园区的46.46%。
当前,随着园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目标的明确,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不断激发创新动力。从破解土地资源这个发展“瓶颈”,到构建科教协同的创新体系,再到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成果转化,“东方慧湖”正在创新转型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盘活发展空间
40余家企业腾退土地超千亩
去年底,位于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苏州云海镁业有限公司启动了房屋和土地腾退。按照企业和科教创新区管委会签订的企业用地回购补偿协议,此次补偿范围土地面积为58353.7平方米,房屋面积为22395.81平方米。截至目前,企业已完成了所有土地和房屋的交付。
苏州云海镁业有限公司于2005年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生产、加工和销售铝镁合金、锌合金材料及制品等。随着科教创新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主打金属加工的云海镁业已不符合辖区的产业规划。
近年来,企业经营结构调整造成了部分土地闲置,这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土地单位产出效益,另一方面也制约了科教创新区对存量土地的盘活。去年上半年开始,科创区对企业闲置土地进行回购。
腾退落后产能,引进优质项目,是优化城市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内在需求。去年以来,科教创新区以实施科技企业扎根计划为抓手,持续优化区域规划设计,加快形成土地利用集约、上市企业集聚、高端产业集群的示范效应。去年,辖区顺利实现重点项目和南部产业园清零,41家企业完成土地回购签约,累计签约土地面积1142亩,腾出土地约369亩。同时,以苏州市总规修编、土规指标调整为契机,释放可建设用地30公顷。这些新腾挪出来的土地,将用于辖区上市企业产业园内的高端进驻项目等的发展,以破解土地要素发展“瓶颈”。
强化科教协同
分类引导高校院所开展项目孵化
今年1月初,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地质工程分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由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施斌领衔的团队带来,成为中国科研团队在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领域又一项引领国际的成果。“感谢苏州工业园区给了我们一个宽松的平台和创新的环境,使我们能够在产学研机制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并取得了成效。”会后,施斌第一时间表达了感想。
创新领军人物的一句“感谢”,背后是科教创新区多年如一日构建科教协同创新体系的不懈努力。在科教创新区这片“东方慧湖”,29所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已成功“集结”。这两年,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纳米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园区加速崛起,年均保持30%左右的增幅。面对先导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科教创新区敏锐地意识到,在产业蓬勃发展背后面临着“有高原无高峰”,缺乏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局面。“科教创新区从教育起步,因此,我们也要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活力,进一步理顺创新链条,提升区域创新浓度。”科教创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蒋卫明说。
近年来,围绕持续高标准推动已入驻高校院所“二次提升”,科教创新区大力实施“高端人才集聚工程”“院校发展创新工程”“国际交流示范工程”及“特色资源共享工程”四大工程,不断调整院校发展内涵。同时,对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和项目开展评估,分类引导高校院所开展项目孵化和人才培养,加快形成产业和高校的良性互动模式。
去年,一大批落户高校在科研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西安交大苏州研究院柴东朗教授团队研制的镁锂合金在“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三号”成功应用;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功能材料中心主任刘小钢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西交利物浦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面向车载储能设备的列车速度轨迹优化问题研究》,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IEEE智能交通系统汇刊》上发表……“创新工场”正日益成为“名校走廊”的另一张靓丽名片。
加快成果转化
40个公共服务平台护航产业发展
一项技术从研发到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品,继而投放市场,中间要经过无数攻坚克难的环节。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一款新药从细胞株建立,到工艺开发、质量标准,再到中试生产,每一个步骤对技术、设备和实验环境的要求都非常高。对企业而言,重要环节动辄几百万元的实验设备是很大的研发成本。这时候,能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公共服务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就能为创业者解除忧虑,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去年1月,由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设立的医学检验所公共平台正式投用。该平台是江苏省目前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和医学检验公共服务平台,配备了具有国际水准的检测设备和专业人员,可承担基因测序、生物质谱、病理分析、临床免疫等多种医学检测项目,年检测能力可达50万人份以上。平台负责人梁波介绍说,平台不光对大医院和中小医疗机构开放,还面向所有生物医药企业开放,能以标准化的流程保证检测质量,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并缩短新药上市、试剂研发的周期。
除政府主导外,科教创新区还引导、支持企业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在人工智能领域,苏州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DUI对话开放平台—全链路智能对话开放平台、苏州国科综合数据中心有限公司的数据中心服务平台和天聚地合(苏州)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大数据交易平台等,为辖区企业在技术支持、智能交互、大数据、信息共享、交易领域提供服务的基础上,也为产业发展搭建了交流平台。
“目前,科教创新区已经完成和在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达40个。其中,生物医药领域19个,纳米技术领域5个,人工智能领域12个,软件产业领域3个,科技文献领域1个。”蒋卫明告诉记者,正是有了这批公共服务平台,辖区众多企业的产品才能加速投向市场。今后,科教创新区将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助推更多的“技术盆景”转化成“产业风景”。驻园区首席记者 董捷
《苏州日报》2019年2月18日A01版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2/022126132019.html
上一篇:56岁女子视力饱受“飞蚊”折磨 激光治疗后困扰解除
下一篇:十年公诉路,她初心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