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中国人最熟悉的陌生运动
在一天海量的体育新闻中,MLB(美国职棒大联盟)的密尔沃基酿酒人签下了三名中国00后小将的消息,可能只是一条快讯而已。作为最熟悉的陌生运动,棒球依然在等待一个中国面孔改变现状。
2月27日这天,MLB在中国举行的发布会,除了宣布签约,还在宣布了联盟在中国的后续战略,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运动潮流两开花。
与运动部分还在死磕青训不同,MLB在在潮流部分早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在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的繁华区都能看见“NY”或者“LA”标志的棒球帽,正是来自MLB球队纽约洋基和洛杉矶道奇。
熟悉的潮流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对于棒球运动的陌生,这个一直被认为适合黄种人的运动,起码在大陆地区还要等待下一代年轻人去认知和接受。
作为文化潮流的棒球
可能很多80~90年出生的朋友们了解棒球,都要从安达充的《棒球英豪》始,这部挂着挂着棒球外衣的恋爱漫画让浅仓南成为了无数少年的儿时女神。
如果说《棒球英豪》还能多少理解一些运动规则,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接受棒球潮流文化的过程更加零敲碎打,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棒球运动影响。
像棒球帽——这个一开始只是棒球运动员用来遮阳的长檐帽,现在已经成为潮流穿搭攻略里的常客。从MLB自己的New Era,到奢侈品品牌,从纽约第五大道到印度农贸市场,都能看见棒球帽的身影。
像棒球夹克——曾经用来表彰优秀棒球运动员的夹克衫,随着Hip-Hop的流行走出校园,成为了一种经典的服装样式。
你可能搞不明白棒球,但没准穿过这种衣服,戴过这种帽子
此外,很多大球队LOGO的联名产品也广受欢迎。而MLB在发布会上也无不骄傲的宣布:MLB的专卖店已经在全国有400多家。
所以现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搜棒球,跟时尚的关系都比跟运动的关系要大,满坑满谷都是潮品贩卖的消息。而MLB官方也深知这一点,在发布会给媒体的背景资料中,潮文化部分只着少量笔墨,大部分都是关于球员、关于青训的背景资料,生怕媒体们不知道。
棒球运动在中国
其实棒球并不如人们想象中小众。MLB中国区市场与媒体总监邵颖新提到,2010年时,MLB曾委托索福瑞公司在中国11座城市11~55岁城市人口中做抽样调查,当时对MLB及棒球感兴趣的人群接近3000万——同期远好于同样2007年在中国开设办公室的NFL,当然,比起NBA和欧洲足球,还是有不小差距。
当时,08奥运与09年WBC经典赛连续两次击败中华台北,也让中国棒球士气大振。此后数年,在流行文化与日本漫画的带动下,中国的留学生,以及较为富裕地区的年轻人也开始观看职业棒球,并且出现了不同级别的棒球赛事。
08奥运12局下半一记再见安打击败中华台北,是中国棒球迷的珍贵回忆
与此同时,MLB也在中国开展了“从娃娃抓起”的各种棒球推广活动。自2007年在中国开设办公室以来,MLB在中国通过MLB Playball!计划,在全国10个城市和200所小学展开了许多推广活动,超过100万在校生因此接触棒球。随后,他们还先后在无锡、常州、南京三弟建立MLB棒球发展中心。
如今加上刚刚前约的三人,一共有7名球员签约MLB球会,正是这套青训生态的功劳。
但由于2008年之后,棒球离开了奥运会,加上场地的缺乏和对规则的陌生,棒球受众实际上停留在了大城市的年轻人范围内。而MLB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少在全国范围内的转播渠道(日本职棒、韩国职棒和台湾地区的中华职棒就更不用说了),加深了“出圈”的阻力。
其实棒球运动原本在大陆地区也非常流行,沙青青在澎湃新闻上发表的《为什么棒球在中国不流行?——美式消遣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一文曾指出:
1952年至1960年,全国性棒球比赛达10次以上。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时,包括解放军在内的参赛队伍多达24支。1960年全国棒球分区对抗赛时,八一、海军、空军都派队参加。
只不过后来,随着冷战蔓延,意识形态对立加剧,源自美国的棒球运动无声无息的被逐渐“改造”掉了,加上早期棒球在电视转播中不如足球(在美国也不如橄榄球)有吸引力,于是才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当然,在中国一项运动不火,除了日常不玩,还往往是因为缺少一个超级巨星——就像丁俊晖的出现,加上央视大规模的转播就能带火斯诺克一样。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055394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