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食品药品辟谣榜单发布 你信了几个?
中国网3月2日讯(陈思) 2018年3月1日,市网信办指导首都互联网协会新闻评议专业委员会召开2018年度第二次会议,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腾讯较真平台、百度和微博联合发布《2017年度食品药品辟谣分析报告》。报告综合了腾讯较真平台数据、腾讯指数公开场景舆情数据、百度风云榜搜索数据和新浪微博热度数据,从舆情热度、搜索热度、社交传播热度三个维度筛选,选出2017年最热门的10条食品药品谣言。
1、紫菜是废旧塑料袋做的
谣言内容:
2017年2月期间,一个称为“曝光问题紫菜”的小视频疯传,引发食品安全恐慌。视频中的市民泡发了某品牌紫菜,伴随着揉搓和拉扯的动作,该市民口中振振有词,直截了当地判断“嚼不碎、扯不断、还有腥臭味”是“黑色废旧塑料做的”。
真相:
紫菜自身富含胶类等多糖物质、浸泡水温不够或者时间较短、偏后收割等原因,都可能导致紫菜“撕不断、嚼不碎”。作为海产品,紫菜内含有的一些物质,是构成紫菜鲜腥气味的来源。凭此特点说紫菜是塑料做的非常武断。
2、塑料加工成大米
谣言内容:
一段以“制作大米”为题的视频,在社交网络上热传。内容是在一个车间里,操作者把白色塑料袋送进一个大型机器的漏斗里,然后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后生成白色粒状物,形似大米。
真相:
所谓“塑料大米”,是用塑料造粒机生产出来的塑料颗粒,是塑料行业的常见工艺和制品,不是什么假大米。事实上,塑料价格比大米贵,用塑料生产假大米完全无利可图,这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谣言。
3、医学突破:一滴血就能测癌
谣言内容:
一则关于“一滴血就能测癌”的文章火遍互联网。文章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罗永章团队,研制出一种能测试“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能方便快捷地测出血液里面热休克蛋白90α的含量,也就是所谓“一滴血就能测癌”。
真相:
“滴血测癌”是标题党,网传有关“一滴血就能测癌”的报道,前面在说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性,但后面介绍“热休克蛋白90α”时,说的是监测癌症病情与评价疗效,与筛查早期癌症并不是一回事。热休克蛋白90α及绝大多数肿瘤标记物,都不太适合用于癌症的早期筛查。要真正筛查癌症,还需要其他科学、可靠的检查办法,不能光靠肿瘤标记物。
4、肉松饼是棉花做的
谣言内容:
一个小视频在社交网络中传播,视频的内容是某市民自己买回来一袋肉松饼,拿水浸泡后,发现里面肉松是“棉花”做的。引发公众恐慌。
真相:
肉松和棉花的成分有很大区别:肉松的本质是一种肌肉纤维,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棉花的本质是植物纤维,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两者的口感差异大,造假几乎没可能。商家不可能这么明显地造假,一旦被发现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另外通过点燃的方式可以很容易分辨肉松和棉花:肉松燃烧一般会有一股焦糊味;而棉花并不会有焦糊味。
5、吃大盘鸡感染H7N9病毒死亡
谣言内容:
以“市民吃大盘鸡感染H7N9禽流感致死”为底版进行加工的谣言在全国各地出现,除了大盘鸡,泡椒凤爪也被列为“凶手”,引发担忧。
真相:
食用煮熟烧透的食物不会感染H7N9病毒,因为H7N9病毒不耐热,达到70℃,即“滚烫”时,禽肉的任何部分不再呈淡红色,病毒就被杀死了。“大盘鸡”“泡椒凤爪”都经过烧煮处理,可以放心食用。
6、未标“GB18186”代码的酱油致癌
谣言内容:
网传“据国家卫生部门公布,国家标准的酱油有国家标准代码GB18186,凡没有这个代码的酱油都是化学黑焦糖勾兑产品,食用后使人患上肝癌。市场上的酱油不管是哪些名牌,只要没有这个代码一律不要购买。”
真相:
国家卫计委回应,他们从未发布网传公告。实际上,GB18186是一项酿造酱油的国家标准,符合标准的酿造酱油会标注“GB18186”。大部分酱油都会在产品标准号一栏标注该代码,未标注的要么是进口酱油,要么是标注了“SB10336”(配置酱油标准),要么是标注了经过备案的酱油生产企业生产标准代码。这些酱油均是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
7、西瓜与桃一起吃会中毒
谣言内容:
最近几年,一则“西瓜和桃子同吃会使人中毒身亡”的流言总是被人们转发,说法称,桃子不能与西瓜一起会产生剧毒,甚至使人死亡。
真相: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413910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