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旭波:“奶业振兴,我们要这样干”
(本报两会特派记者:李涛 李标 牛春安 郭敏)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全面部署加快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工作;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等9部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明确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但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两会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也提出,希望内蒙古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一方面作为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性产业,要当发展的先锋;另一方面,又要为保护甚至建设北疆的生态风景线,蒙牛这样的国有龙头企业,将如何提升动力,减轻压力,焕发活力?本报两会特派记者专程对全国人大代表、中粮集团总裁、蒙牛乳业董事长于旭波进行了采访。看看蒙牛是怎么在战略上和中央保持一致性,在战术上发挥创造性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保持战略定力,打造绿色产业模式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寄望内蒙古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屏障,而很多人认为发展牧业是不利于咱们国家草原生态的保护与建设,您怎么看?
于旭波:这个问题很直接,很有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的时候,特别重视生态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发展的高度重视。习总书记给内蒙古提出了几个方面的要求,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推进生态保护要动真碰硬持续发力,以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的理解是,这几个方面并不矛盾。内蒙古最重要的生态资源、生态优势就是草原,是发展奶业的重要基础,正因为这样,所以诞生了蒙牛伊利这样中国最大的乳制品产业、全球乳业前十位的世界级企业。现在面对奶业振兴战略,自治区也好,呼市也好,都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蒙牛这样的企业,从源头的奶源建设开始,就全面考虑生态环保的发展要求——奶源百分之百都来自集约化的牧场。不单是收奶,在哪布局奶源基地、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生产,都在我们的考虑当中——生态环境的支撑力、承载力,确保我们的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把规模化、集约化的模式做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现在蒙牛正在推动源头牧场的集约化规模化转型升级,在全国有合作牧场约1000多家,集约化、规模化牧场比例已经达到100%。相对放养模式,集约化、规模化的牧场对草原生态的影响很小。
记者:请介绍一下你们的具体做法。
于旭波:我国水资源匮乏,乳业耗水量又相对较大,为了缓解这个矛盾,蒙牛采用“开源、节流、循环利用”三大方式,实现高效用水,以雨水收集项目为例,每年至少可收集雨水一万吨,并在处理后用于日常生产;加大了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沼气等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2015年至今,节约能源总量相当于近3万吨标准煤,同时减排二氧化碳约58万吨,相当于植树4万亩;积极推进粪便污染环境治理,旗下的现代牧业,通过创新奶牛养殖“循环经济”,实现“牛-沼-草”农业生态循环,将动物粪便从“无害化处理”升级为“资源化利用”,形成“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牛奶加工一体化”的产业模式,做到了企业增效、农民受益、环境改良。以蚌埠牧场为例,牧场每年年产沼肥90万方,沼液通过管道全部还田到10万亩苜蓿种植地内,实现“牛-沼-草”农业经济循环。
可以说,我们是一直在按照习总书记“要有战略定力”的要求在探索新模式,而不是单纯的追求规模。蒙牛正处在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并坚持将“绿色发展”作为企业的重要战略,设置了专职能源管理部门,投资时首先考虑当地的农业资源,包括秸秆资源是否能支撑,不能支撑的,我们就坚决把规模降下来。同时,强化全链条各环节管理,稳步推进绿色生产,并将绿色理念融入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打造牧场、工厂、储运等全流程的绿色产业模式。
上下游齐发力,推动供给侧改革
记者:国家提出2020年供给侧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蒙牛作为全国最大的乳品供应商,如何为供给侧改革做贡献?
于旭波:作为一家中国的企业,蒙牛有责任把中国人的奶瓶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这既关系到亿万消费者的生活,也关系到百万养殖户的生计。同时,蒙牛作为一个品牌食品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首先是下游,要开发创新出更多适合消费者,满足消费升级的一些好的产品。常温奶、低温酸奶、高端品牌如特仑苏蒙牛都做得很强了,但是我们的奶粉和其他的兄弟企业比起是弱项;和国外的一些品牌比起来,我们的空间就更大。冰激凌也是我们的一个短板。现在企业内部正在奋起直追,不断的研究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开发出来适销的产品,进一步扩大产品销路,增加对奶源的需求。此外,从消费的这种发展趋势来看的话,奶酪是一个有很大潜力的产品。它对奶源的这种需求量非常大,八九吨奶才能生产一吨奶酪;同时,奶酪因为含钙量高,非常有利于解决老龄化缺钙的严重问题。当然,除了营养健康,奶酪的口味、是不是方便携带、是不是方便进食,都值得下力气研发。要结合消费者不同区域,不同饮食习惯,把下游产品做好。
另外一端是上游。要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需要上游有好的奶源。比方说巴氏奶需要24小时内加工完,对上游奶源就提出了集约化、区域化、供应链的要求。蒙牛前几年一直着力打造整个供应链体系,实现奶源百分之百区域化,可以很好地满足这种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接下来就是提高养殖的效率,帮助中小型牧场升级转型——通过提高精细化管理的能力,提升牧场的管理水平,不断地提高效率,提高单产,降低奶源生产成本,提升乳品的竞争力。同时,继续发挥蒙牛自身的资金优势,通过直接资金支持和供应链金融,解决上游牧场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截至2018年,蒙牛累计发放奶款1800多亿元,以预付奶款和低息贷款的方式累计投入牧场扶持资金近90亿元,合作金融机构为上游牧场提供了约20亿元的资金支持。蒙牛在2017年启动“数据网贷”,全国产品覆盖率100%,成功为蒙牛40%的牧场授信近3.6亿元,融资成本较市场利率低3%~5%。
同时,蒙牛还在不断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机制,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缓解淡旺季供需矛盾,保障上游养殖收益;开展“乳企+参控股牧场+社会化牧场+农牧民”的多元化合作模式,帮助牧场提升精益管理水平,带动上游养殖业降本增效、转型升级及农牧民就业增收,惠及110万奶农。
国内奶业已经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您认为现在我国的奶业现代化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于旭波:我们今天的乳制品质量是在世界领先的,从源头上来看,经过几轮筛选,中小牧场有的退出了,有的转型升级了,集约化、规模化的牧场占比不断提高,例如蒙牛,集约化、规模化牧场比例已达到100%;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整个乳制品企业安全意识、安全责任都非常强了,大部分企业都做到了可视化生产,产品物流也都有GPS跟踪……可以说是全程可控的。这也是蒙牛每天能为8000多万人提供乳制品,并不断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中国奶业国际话语权的原因。
借力中粮大踏步国际化
记者:蒙牛作为中粮重要的业务版块,如何依托中粮,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进行国际化的布局呢?
于旭波:中粮自身的国际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进展是比较顺利的。我们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粮食经营量有1亿多吨,服务于中国市场的能力大大提升,同样,这些资源都可以服务蒙牛的发展。同时,无论从原奶来源、资本结构、市场布局来说,蒙牛都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欧洲最强的乳品企业阿拉、世界最大的鲜乳制品生产商达能,都是我们的股东,不仅是股东,还是战略性合作伙伴,能帮助我们在整个战略决策方面把握方向。他们的研发创新能力也都很强,参考他们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蒙牛在美国也成立了食品营养健康研究院,以便更多地利用国外一些研发资源,服务于中国市场消费升级的需要。蒙牛的海外供应链布局也很完善,我们在新西兰有自己的奶源基地,有特仑苏这种专属牧场;澳大利亚也收购了当地最大的乳制品企业;在印尼建立了蒙牛的第60个工厂。这是一方面,就是通过国际化的资源服务于蒙牛的发展。
另一方面,就是蒙牛的产品为国际化的消费者服务。蒙牛是国内乳品第一个走出去的企业,销到了海外将近有十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方。根据习总书记的“一带一路”倡议,还有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新要求,对于要造世界一流粮食企业的中粮来,对于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乳制品企业蒙牛,都是很好的指引,在国家大的战略下,真正的输出产品,输出品牌,输出文化,对“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很好的响应与落实。
蒙牛在下一步发展当中,还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化理念、拓展国际化视野。国际化不单是布局的国际化,还需要理念、视野、人才、经营能力的国际化。这方面,我们既要积极作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和自己的管理能力适配。在这个过程中,中粮会利用丰富的国际化经验、资源,帮助蒙牛加快出海的步伐,助推蒙牛更好发挥在中国乳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领军作用,不断地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地开启国际化的新篇章。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201KK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