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一女子乳房肿大如瓜 原来是得了这种病
蔡定军医生向老年乳腺病住院患者询问病情。 记者 刘紫燕 摄
余姚新闻网讯(记者 胡瑾中 通讯员 黄科杰)近日,一位乳房肿大如瓜,且有多处皮肤溃破、流脓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在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乳腺外科团队的精心治疗、护理下,经3周多的综合性住院治疗后顺利痊愈出院。两个月后复查,她的乳房已无结块,而且愈合后的乳房外形良好,终于解除了困扰她多日的病痛。
患者王女士(化名)今年34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本来性格开朗的她,近一年来却特别苦恼,原因是她左侧乳房有结块,而且反复溃破、流脓。她知道哺乳期有些人会涨乳,甚至发炎、化脓,但她给孩子断奶都好几年了,却出现这种情况。王女士为此四处就医,被怀疑过乳腺癌,也做过乳房穿刺活检,被告知得的是“慢性乳腺炎”。她口服消炎药、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起初有效果,后来又复发。她也被建议过切除整个乳房,本想去杭州、上海大医院,当听说市中医医院乳腺科治疗该病有很好的手段,就来到吴娟飞主任中医师处就诊。吴娟飞查体发现,王女士的左侧乳房肿大如瓜,且有多处皮肤溃破、流脓,脓水稀薄,左乳触诊扪及的都是发硬的结块,推之不移。
王女士告诉吴娟飞,自己除了天生乳头凹陷,哺乳阶段的时候,也经常出现奶结。而且得此病前,有被自己的3岁儿子踢伤过左乳房,因疼痛第二天缓解了,她也就未在意,但从那时起出现了乳房结块。
吴娟飞悉心检查和查看穿刺化验报告后,告知王女士得的是“浆细胞性乳腺炎”,这是西医病名,又叫做“肉芽肿性乳腺炎”或“乳腺导管扩张症”,中医称此病为“粉刺性乳痈”,是乳腺组织的化学性炎性病变,炎性渗出稀薄以浆细胞为主。临床特点为在非哺乳期或妊娠期发病,多数伴有先天乳头凹陷,乳房肿块可位于乳晕部或者占据乳房各大象限,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一般来说,全身炎症反应较轻,少见重症,但会严重影响乳房外观,而且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也可能成为致癌的一个因素。
此病单纯口服西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是良性炎症性疾病,切除整个乳房也觉可惜。吴娟飞告诉王女士,一般较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早期可通过中医药口服、外治等治愈,但有些容易复发。若病情较重,炎症累及的乳房面积较大,或通过一段时间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得考虑手术治疗。这个手术不是切除乳房,而是在乳房上开个不大的口子,打开乳房炎症形成的窦道、瘘管等,把脓排干净。然后在术后通过中医院独有的中药外用制剂进行疮口换药,让手术中被切除的“肉”,一点点长起来,最大限度保持乳房外形,而且复发率低。同时对患者个体化口服中药调理和其他中医治疗手段,一般无需输注抗生素。
鉴于王女士的病情,她听取医生建议接受了上述综合性治疗,终于使乳房消除了结块,恢复常态。
据负责乳腺手术的蔡定军医生介绍,“浆细胞性乳腺炎”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女性(偶有男性),均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多数患者有先天性乳头全部或部分凹陷,常见单侧乳房发病,少术患者也有双侧乳房先后发病的。
该病发展缓慢,病程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大致分为溢液期、肿块期和瘘管期,诊断可通过乳腺专科检查、乳腺B超、乳腺MRI,最终确诊需通过乳腺肿块穿刺活检,获得病理学诊断。一般需和炎性乳腺癌、乳房结核等鉴别,炎性癌一般多发生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病变进展迅速。乳房结核则通常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病史,可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
目前,西医学对该病的病因尚未阐明,一般认为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导管上皮分泌及厌氧菌感染有关,一般的抗生素、激素等口服治疗效果不佳,且容易复发。中医中药对本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对肿块期尚未成脓时,予以中医药积极治疗可望消散。若肿块未能消散,化脓或成瘘者,采用中医手术疗法,创伤小,痛苦轻,乳房外形改变少,容易被患者接受。
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乳腺外科成立已有20余年,擅长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各种乳腺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对乳腺炎症性、增生性疾病等中医优势病种。现有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3名,人才梯队建设合理。团队在市级主持课题研究一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4/04132222R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