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规范食品小作坊发展
年糕、奶酪、豆汁儿、焦圈……说起北京的小吃美食,总会让人联想起历史和文化。这些美食很多由小作坊生产制作。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一直以来注重小作坊的食品安全监管。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推进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地方立法,依据北京城市定位坚持从严监管理念,指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实施治理。
目前,北京市食品生产加工作坊主要集中在延庆、平谷、密云等生态涵养发展区,生产的食品类别主要有糕点、粮食加工品、豆制品、肉制品等。北京市已出台《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2013年)、《北京市小规模食品生产经营管理规定》等地方性法规,按照安全为主、因地制宜原则实施管理。
积极推进地方立法
2012年12月27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明确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基本管理原则。原北京市食药监局制定了《北京市食品生产加工作坊监督管理指导意见》,明确了对小作坊的监管事权划分、从业主体的范围、生产加工条件和要求、许可准许和监管措施等内容。
2015年11月,原市食药监局向市政府法制办正式上报现行《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的修订立法项目。2017年2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修订)》列为2017年立项论证项目,经多次现场调研、讨论审议,2018年12月27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北京市小规模食品生产经营管理规定》,自2019年7月1日开始实施。规定再次明确了小作坊等小型食品业的概念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强化小型食品业的主体责任等相关内容。
坚持从严监管理念
实施许可准入制度。自2013年起,北京市对食品小作坊统一实施许可管理后,各区人民政府根据辖区实际情况确定本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加工作坊的准许条件和要求。
限制作坊主体的组织形式。为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并与食品生产企业有效区分,北京市规定只能个体工商户申办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准许证。
实行品种目录管理。各区人民政府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和地方传统特色食品的发展需要,制定本区域内食品生产加工作坊生产加工食品的品种目录。
产品执行食品安全基础标准。列入品种目录管理的食品,应当是已经具有相应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食品,首次申请需查验第三方检验机构的检验报告,之后每年进行两次型式检验。
为了确保监督检查和抽检监测全覆盖,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统筹辖区小规模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协调辖区生产经营执法事项,市场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实施日常监督检查。
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小作坊,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保持高位处罚态势,有力震慑违法经营者。
因地制宜规范生产
北京市充分放权,地方政府可以依据辖区城乡发展规划,确定小作坊治理方向。该市支持东城、西城、丰台、顺义、昌平区政府禁止设立作坊,鼓励海淀、通州区严格控制小作坊;指导房山、大兴、门头沟区限制小作坊发展,助力平谷、延庆、密云、怀柔区改进小作坊生产条件和工艺技术,提升管理能力和安全控制水平。
各地简化许可流程,最大程度为作坊主提供便利。按照公平、公正、便利的原则优化许可流程,探索“告知承诺”“先证后核”,减少申请材料,简化申请书样式,试点电子证书。
借助农村假冒伪劣整治工作,北京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北京市农村农业局依靠各村“两委”逐户排查,对非法加工的黑窝点黑作坊予以取缔。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区分局对小作坊给予食品安全能力提升帮扶,如宣传法律法规,培训食品安全标准,引导规范生产加工作坊规范生产,积极引导其转型升级,效果明显。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4/042623N2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