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没有秘密 答案为什么难找

2019-03-19 17:08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78 次

  万房君最近在看一篇文章,全文只有1W多字,足足看了一个多月。其实这篇文章网上都有,是1月份发出来的。

  可能有人很好奇,能让万房君看一个多月,这究竟是哪篇雄文?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相信,它就是《万达集团2018年工作总结》,署名作者:王健林。

  刚发出来的时候,万房君和很多人一样,多是猎奇、看热闹。精读之后,万房君感叹,这篇文章字字千金,能真正读懂这篇工作总结的人寥寥无几。

  来回变,还是来回不变

  体会之一:来回变,还是来回不变。

  以前有业内朋友说万达这几年来回变。万房君却认为,王健林是来回不变。你看到的变,是表面;内核是不变。

  如果要真正读懂万达的不变,相当费脑。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万达的买买买和卖卖卖,表面上是要打造史上最强资产负债表,实际上是做企业的信用价值管理。

  体会之二:模具式的方法论,学习的标杆。

  甚至可以说,万达过去30年,过去的标签从房地产、到商业地产,现在是服务业,转型非常成功。反观万科,去年郁亮还提出“活下去”,创新业务按下暂停键,要守住房地产住宅销售6000亿底线。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万达转型成功具有符号化。在它之前,还没有一家大体量房企转型成功。

  所以,万达更有转型成功的标杆示范效应。建议业内一定要重点研究万达最近10年的变化和做法。

  万房君准备至少用10W字,分多篇来解读万达转型方法论。从信用评级的角度,这组文章主要分为现金创造篇、现金筹集篇、资本结构篇、资本配置篇等。

  今天万房君来讲现金创造篇。

  现金流的三层境界

  总结王健林的讲话,万房君发现有一个词高频率出现,它就是“现金流”。

  我们把王健林《万达集团2018年工作总结》摘录如下:

  万达有长期增长的稳定的现金流。

  像万达广场现金流好,资产又有升值空间,这么好的物业,我理解在市场上应该属于稀缺资源。

  虽然万达商管看起来比一些科技企业“笨”一点,但现金流稳定,收入虽然不能每年涨百分之几十,但每年都在两位数增长。

  万达一定要坚决转型,发展拥有长期稳定现金流、有科技含量的产业。

  这些资本运作收入支持了万达去杠杆、降负债战略,保证了企业现金流需要。

  现金流的解读有很多种,王式现金流属于哪一种?

  通读全篇文章,万房君画了下面这张图表:      王健林所说的现金流,分为三个层面:

  1。经营性现金流;

  2。营运资本需求变动;

  3。自由现金流。

  为了更好说明万达现金流的三个层面,我们需要补一下功课。

  平时我们看到的企业财报三张表,是会计报表。企业管理层、债券评级、市值管理、并购等实务操作层面,都会对会计报表进行调整。调整的核心就是围绕企业的现金流展开。

  下面三张图表,就是基本框架。      为什么要贴出这三张表?因为调整后的报表,才是企业管理层真正看的报表,也就是王健林做工作总结时候用的报表。

  如果不贴出调整后的报表,看到第一张报表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陌生名词,一头雾水,比如说:经常性息税前利润、营运资本、税后经营利润、经常性现金流……

  这些在平常人眼中的陌生名词,才是企业管理层、评级机构常用的指标。如果看不懂这些词,看王健林的工作总结,只能是看个表面和热闹。理解了这些名词,你才能真正理解王健林的管理艺术和工作总结的真实意图。

  王健林所说的现金流,有两个指向,往左指向是现金创造;往右指向是公司价值,在左和右之间,现金流经过三个层次的流动,每一次流动,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王健林的金手指

  先说第一个层面:经营性现金流。

  来看经营性现金流公式:

  经营性现金流=经营利润-所得税支付款+折旧摊销-营运资本变动-其他非现金调整

  万达的第一次转型,从住宅开发转向商业地产,就是因为这个公式。

  王健林说了两点原因:

  一是房地产是强周期性行业,好几年差几年,在周期变化中很多企业死掉。

  大型企业通过开发比较多的项目,似乎可以一定程度熨平周期,但是不可能完全摆脱周期。

  二是房地产现金流不长远。

  房子不是快销品,即使比起汽车这样的耐用消费品,更新速度也慢得多。

  买多套房的人基本都是为了投资,真正自己居住,更新换代是很慢的,很多人买一套房子住一辈子,甚至传承几代人。

  一个国家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房地产市场就会萎缩。

  一些企业在房地产行业活上几十年、上百年是可能的,但是市场销量萎缩后,行业里的企业数就会大幅减少。

  房企的财务模型中,一直是经营性现金流难看,这是行业特征决定的。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所以,王健林转型非常坚决和彻底:

  万达商业剥离房地产业务。按照投资协议,万达商业今年内要剥离所有房地产业务,一平方米房地产开发也不能有,成为彻底的商业管理运营企业。

  这是协议约定,今年必须完全剥离。

  我们要注意,王健林说是要剥离房地产业务,万达商业不能搞开发。他并没有说,万达集团的其它板块“一平米房地产开发也不能有”。

  他在去年说过,要成立地产集团,原因有三点:

  第一要负责消化商管集团的地产业务,原来商业地产还有一些房地产开发业务,地产集团要尽快帮助消化,但利润归商管。

  第二要开发万达广场重资产,也不排除纯粹搞一些住宅开发。

  这么多年万达地产规划、设计、开发、销售一条龙,都是自有团队,在市场上口碑颇好。

  第三也可以输出品牌管理。

  地产集团不求做大,主要看利润。

  集团给了新成立的地产集团一个债务上限,这个上限是很低的,地产集团就是在负债上限下考虑业务发展,不要求做多大规模。

  现在中国房地产,基本上负债和销售额是对等的,销售越多,负债越多。如果地产集团朝这个路子走,就使集团现在的降负债没多大意义了。地产集团的主要任务就是建万达广场,另外捎带搞点业务就行。

  这是从资产配置层面看地产业务,主要的目的是公司价值最大化,同时给地产业务戴上三重紧箍咒,一是服务商业地产,二是把地产做轻,赚品牌的钱,三是不做规模,考核指标是利润,不能拖累集团的资产负债表。

  如果用下面这张表图,看得会更清楚。      资产配置不是本文的重点,但却是万达近年来的重中之重。

  王健林说:对于其它现在没有竞争优势,今后也很难做到竞争优势的产业,要逐步有序退出。总之万达要瘦身,要有舍有得。这就是万达过去、现在和今后处置一些资产的逻辑。

  如果把这句话图表化,就是上面这张图。我们会在以后重点分析。把地产业务降维,主要的考虑还是太占用财务资源,不符合万达轻资产战略。

  北京南二环的故事

  再来看第二个层面:营运资本需求变动。

  先来看它的公式:

  营运资本需求=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负债

  =(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提费用)

  这个词表面上很陌生,其实一点儿都不陌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开一家公司,到了年底算账,赚了1个亿,但有8000W还在路上,没有落袋为安。8000W为什么还在跑路?就是公司的营运资本疲软,管理出了问题。

  营销资本通常包括三个方面:采购、库存、销售三个环节管理。这也是王健林在工作总结中频繁提到的三个方面。

  比如王健林说:中国没有第二个公司像万达管理压力这么大,物业众多,人流量大,每年线下几十亿人流量,过几年可能百亿级。

  安全管理、人员管理方方面面压力都大,靠人管人,没办法管,就是靠科技。

  信息中心当年能研发出慧云、筑云、工作计划模块万达科技管理3大法宝,使我们现在能撑得住。

  这是王健林谦虚的说法,因为向管理要效益才是目的。以2017年为例,通过优化管理环节,万达总部在业务规模扩大的同时费用不升反降,节省管理费6.9亿元。

  营运资本管理一直是王健林重点抓。背后有大学问:搞地产成本大,管理成本超一点还可以消化,但转型为服务管理企业,一旦成本超支,商业模式就不成立。

  这三个环节对应就是现金周转周期,王健林对现金流的管控,下沉到最基层无死角。      还有一点,企业到底需不需要融资,融多少资,营运资本是先行指标。

  如果营运资本需求是正数,意味着公司必须为满足营运资本需求而进行融资;

  如果营运资本需求为负数,意味着公司可以占用上下游资金。

  但要从根子上解决营业资本需求变动,还要进行商业模式再造。这就是万达广场的合作模式。

  王健林在2016年年会上讲过一个故事:

  30年前北京二环外都是农村,现在北京市区内还有很多土地是集体用地。像深圳好多城中村,土地也是集体的。农民拆迁,政府都会给预留一块产业用地,这种地块大部分城市里都是用来建商业。

  过去万达重资产持有模式下,我们不敢碰这种项目,因为是集体用地,办不了产权,进不了资产表。但这种合作用地有的位置很好,比如去年我们破天荒在北京二环内找到一个合作类万达广场项目,这块地留了十多年了,不管谁来开发,这个村的老百姓一直都没投票通过。

  这回万达去合作,海波他们工作做得不错,超过90%村民同意。这种合作模式不但能分得租金,省去资本化,还解决集体用地问题,是万达商业的重大创新。

  也就是这一年,王健林提出万达商业轻资产战略。

  万达轻资产分为两类,一种叫做投资类,一种叫做合作类。

  投资类就是别人出钱,万达帮别人找地、设计、建设、招商、竣工运营后移交给别人,其中还有一个资本化程序。合作类就是万达既不出钱,也不出地,觉得项目合适,跟别人签合同,帮别人建设,建成后租金三七分成。

  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营运资本需求变动的市场风险,而且好处显而易见:

  1。零风险,地是净地,钱别人出;

  2。只管建好管好项目,不用考虑资本化;

  3。企业发展不受房地产形势、房价高低影响,这就把经济周期烫平,收入更加稳定。

  算账也更合适。在过去重资产模式下,一块钱租金赚到的净利润约在4毛钱左右(要扣除管理费,缴17.55%的税金,再缴所得税)。

  轻资产模式下,扣掉25%所得税,全部是万达商业的净利润。

  有人说凭什么万达一分钱不投分30%租金?光靠牌子响?

  王健林解释说:肯定不是。只能解释,别人分70%大于他自己干100%。

  万达广场商业模式升级成功,背后有赖于管理上的成功:

  万达广场轻资产标准模板、工程管理软件研发成功和推行,使得万达广场投资回报平均达到2位数,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万达分30%租金还有那么多企业上门合作。

  王健林在解决了营运资本后,就解决了投资者最看重的指标:投入资本回报率。

  投入资本回报率是企业经营获利的核心指标,也叫税后经营利润率,其公式表现为:

  税后经营利润率=经常性息税前利润×(1-有效所得税税率)/销售收入)

  也就是说,万达商业不仅能赚钱,还能通过营运资本管理,把钱放到口袋里。

  这是投资者和评级机构非常看重的指标。

  把信用看得比资产、利润更重要

  在分析完经营性现金流、营运资本变动需求,还剩下最后一个现金流,即自由现金流。

  如果我们依次将其连串起来,终于看清楚王健林要做什么?

  王健林的小目标就在下面这张图表里:      王健林在做万达的信用管理,把信用看作比资产、利润更重要。

  信用价值的背后是企业价值。企业能把自由现金流做好,信用管好,就有了不老仙丹,公司价值就有了足够想象空间。

  我们反过来倒推王健林的做法,就很容易得出方法论,也就有了下面这张财务矩阵图表:      这张图表的信息含量相当大。比如出现了很多陌生词:投入资本回报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目标销售增长率、自我维持增长率,回报差量、增长差量等。

  这只是从现金创造的角度,来检讨一家公司价值,对资本回报、销售目标增长进行互相约束的勾稽关系。

  我们的研究,也只能局限于万达公开的工作总结,没有更多的数据和信息,文章就显得特别枯燥。

  但是,万房君建议公司副总裁以上的高管认真研读。万达的这套做法,如果万房君没有猜错,一定是数据管理下沉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这一点,我们接下来会谈到。

  可能有房地产朋友会说,我们不做商业,只做住宅开发,这玩意儿对我们没用。万房君想说的是:

  一是万达是房企转型的成功样板,其做法距离我们地产转型最近,是最佳的案例。

  二是万达的管理堪称艺术,把这套精细化方法运用到住宅业务上,就是老虎身上插翅膀。

  当然,这只是我们研究万达的第一篇文章,接下来会有不同角度的分析。可能有人会认为文章太枯燥。因为数据和资料有限,我们接下来尽量做到有热闹有门道。我们同时也希望万达开放更多的信息和数据,让更多中国企业受益。

本文标题:万达没有秘密 答案为什么难找 - 减肥健身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91BB2019.html

相关文章